國家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特別是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香港青年提供大量發展機遇。然而目前港青北上,在就業、學習、生活三方面都有不少困難和障礙,經民聯專門就此問題進行研究,並於今日(19日)舉行發布會。針對當前港青北上所面對的障礙,聯盟倡設「港青大灣區e通道」,並圍繞這個設想提出十大建議(詳見附件),期望為香港青年減少和清除障礙,設立簡單、高效、便捷的通道(easy channel),為港青北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援。
出席發布會的包括經民聯主席盧偉國,副主席梁美芬、吳永嘉,經民聯青委會主席梁宏正、副主席林顥伊。盧偉國在會上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要求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他指出,香港青年不僅創意澎湃,更具備國際視野和良好語文能力,是大灣區發展創科產業最需要的人才。但目前他們融入大灣區仍面對不少困難和障礙,包括實習機會名額不足、創業的優惠扶持政策不夠、專業資歷互認不足、「限購令」導致難以購買當地房產自住等。因此,如何減少和清除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的具體困難和障礙,需要有關方面重視和予以解決。
在就業方面,梁美芬說,經民聯建議推出「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由粵港兩地政府共同合作,為青年在剛畢業的「空檔年」(gap year)提供有吸引力和具挑戰性的實習崗位,並在實習期間提供交通和住宿津貼。梁美芬建議向廣東省和各市政府機構爭取提供短期實習機會予香港青年,讓他們藉此認識內地省市政府的體制和運作,了解內地民情,增強對國家的認同。同時,她建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創職位計劃」,參考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的「金融服務業創職位計劃」(FIRST)做法,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設公司、廠房、辦事處和銷售店等港企僱主提供僱員薪金津貼,用以聘請畢業3年內的香港大專或高中畢業生,提供為期12個月、涵蓋不同職業和工種的工作職位。
針對專業資歷互認不足問題,吳永嘉提出進一步擴大在大灣區內進行兩地專業資格互認的安排,包括互聯網行業、房地產和金融業等大灣區主流行業,以及金融、研發、設計、會計、法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做到小門應通盡通。他
又建議港府撥出15億元設立「電子商貿支援計劃」,幫助企業利用電子商貿平台,開拓粵港澳大灣區等具潛力的市場,尋找新商機。吳永嘉特別提到,政府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為期6個月、為數15億元的「遙距營商計劃」,惟計劃被指審批過嚴。他認為政府將來推出類似計劃時,必須放棄「錢不過界」的舊思維,擴大資助至境外包括大灣區的港商,才能鼓勵商界及年輕人到大灣區尋找商機。
青年北上學習方面,梁宏正建議特區政府爭取中央支持,適當放寬門檻,容許及支持更多香港高校於大灣區城市設校,以吸收大灣區及香港學生。就港人家長安排子女北上求學的需求,梁宏正建議爭取內地適度放寬香港青年到內地升學的政策,容許港青在大灣區官辦或民辦中學就讀;容許香港學生免受指定院校名單的限制,可獲資助就讀大灣區內地城市所有高等院校。同時,他建議增加兩地學生的交流,加大學校每年資助額至25萬元,鼓勵更多學校參與姊妹學校計劃,並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內地專題實習計劃」,增加香港青年對國情的了解。
香港青年北上長期發展,自然在住屋及置業方面有需求。林顥伊指出,現時大灣區多個城市均針對非本市戶籍居民實施「限購」、「限貸」等不同限制,令港人購買內地房產存在障礙。她建議爭取中央支持,由香港出資興建、內地提供土地的方式,在大灣區內建立「香港青年城」,並以優惠價出售房屋予港青,同時施加若干限制防止投機炒賣。此外,特區政府可與內地金融部門商討,由本地銀行為有意購買大灣區一手或二手樓宇的人士提供本地按揭服務。她又建議兩地政府覓地興建一些短期的青年居所,例如在深圳、廣州、佛山、珠海等地,為符合特定條件,例如在內地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有時限的免費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