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良性互動 協力解民憂惠民生(梁君彥) – 評論文章
香港各界慶祝回歸祖國26周年。仍記得去年「七一」,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香港,並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對香港提出「四個必須」及「四點希望」,激勵港人邁步向前。
香港各界慶祝回歸祖國26周年。仍記得去年「七一」,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香港,並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對香港提出「四個必須」及「四點希望」,激勵港人邁步向前。
今年七月一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也是本屆特區政府上任一周年。去年七一,國家主席習近平蒞臨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一年過去了,香港社會認真學習和貫徹習主席的指示精神,團結奮進,各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出現由治及興、國安家好的喜人變化。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發表的七一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以及強調要特別關心關愛香港青年。在香港即將回歸祖國26周年之際,回顧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在行政長官李家超的帶領下,認真落實執行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帶領香港踏入由治及興新階段。作為本港的一個主要政團,經民聯也聯同工商專業界積極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全力支持和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推動社會各界貫徹落實「四點希望」及關愛青年的期許。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2023年特區政府授勳及嘉獎名單揭曉!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獲頒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劉業強副主席獲頒銀紫荊星章。林健鋒表示:「感謝多年來在從政及擔任公職路上曾經幫助、鼓勵我的良師益友,未來將竭盡所能為國家和香港發展建言獻策,為解決香港各項經濟民生難題出力。」此外,經民聯多位成員和顧問亦榮獲勳銜及嘉獎,表揚他們為香港在不同範疇作出重大的貢獻。(了解更多) 經民聯自成立以來,一直憑工商專業優勢致力在社區推展服務,聯盟並於全港各區成立六個地區支部,以期令地區服務更全面、更到位。《經民聯在線》已推出三期「地區支部巡禮」專題報道,今期為大家介紹新界西支部正、副主席以及他們的地區重點關注範疇,敬請垂注,並感謝社會各界一直對經民聯地區工作的支持! 元朗區被坊間稱為「大西北」、當中天水圍更曾被形容為「悲情城市」。自小在元朗長大的經民聯新界西支部主席王威信(阿信),不甘心自己成長的社區被貼上負面標籤,除了憑藉自身的法律專業改善社區治理,更大力支持區內足球運動發展,將正能量傳遞到社區每個角落。 阿信成為事務律師已逾25年,多年來不斷充實自己,取得商業法律研究文憑及會計學高級文憑,更考獲中國委托公証人及粵港澳大灣區執業律師資格。一直心繫社區的阿信,更以豐富的法律知識回饋社區,尤其聚焦區內的大廈管理事務。 以法律專業推動社區發展 元朗人口眾多,區內既有舊式住宅大廈,亦有新落成的屋苑。積極參與區內事務的阿信,曾為多個業主組織擔任義務法律顧問,現為Grand YOHO 業主委員會主席及YOHO Midtown 業主委員會副主席,為業主提供屋苑管理的專業法律意見。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阿信亦曾連續12年擔任元朗區議員,當中兩屆獲推舉為區議會副主席,現為元朗市分區委員會委員,一直積極反映區內備受關注的議題,包括改善博愛交匯處交通擠塞、野鴿問題、夜間非法飆車等。阿信更將地區工作和法律專業結合起來,研究透過優化法例以改善社區,例如他倡議針對性立法遏止餵飼野鴿,化解這個困擾元朗以至全港多區的社區衞生老大難題。欣悉政府正計劃修例禁止餵飼野鴿,讓阿信多年來的爭取逐漸見到成果。 推動足球運動傳遞正能量 除了以法律專業服務社區,熱愛足球的阿信,更在區內大力推廣足運,因為他相信體育不但可以強身健體,更能夠大大提升社區正能量。阿信曾創辦天水圍飛馬足球隊,並帶領球隊勇奪高級組銀牌及足總盃,令社區為之振奮,一洗「悲情城市」負面形象。 阿信亦創立「王威信體學兼優獎學金」,夥拍多家中、小學推動及鼓勵學生在體育及學術的雙線發展,為香港培育具備體育素養、敢於面對挑戰的「文武雙全」新一代。 經民聯新界西支部副主席黃耀聰(聰哥)紮根葵青,擔任葵青區民選區議員近35年。聰哥多年來關注地區民生,尤其是房屋事務,長期擔任葵青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他,多年來親身參與葵青區的多個房屋發展計劃,更積極為香港的住屋問題建言獻策。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聰哥已是一位「房屋政策KOL」,透過參與房屋政策的關注組織投身地區服務,並在1985年當選葵青區(葵涌南)區議員,進入區議會為市民打拼。 「房屋政策KOL」走進社區 積極參與房屋發展 葵青區的公共房屋發展可追溯至60年代,不少社區面臨人口老化、高齡屋邨重建需求殷切等問題,區內亦有多個新屋邨相繼入伙,遷入大量新居民。長期擔任當區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聰哥,親身參與徙置區清拆重建計劃、見證不少新屋邨落成,又推動落實長者屋等政策,見證葵青人口由31萬增加至53萬。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聰哥明白到,房屋不單是「有瓦遮頭」,更要協助居民安居樂業,因此在軟硬件支援上都要處處為街坊著想。例如交通配套方面,聰哥經常深入社區聆聽民意,經仔細研究分析後,再向當局提出改善公共交通路線、修橋拓路等具體規劃,更從香港整體發展的角度,推動將葵青區打造成駁通新界西北和大嶼山等新發展區的交通樞紐,既便利居民出行,亦為香港的整體發展籌謀。 傳承社區服務經驗 培育青年生力軍 除交通議題,聰哥亦致力構建宜居社區,例如每季舉辦大型生日會,讓區內小朋友和平日為口奔馳的家長一起度過難忘的生辰;又會聯同義工家訪獨居長者、雙老家庭,幫助清貧家庭解決生活困難等,將關愛精神帶到社區每個角落。 經歷2019年黑暴,聰哥很遺憾未能連任區議員,但他依然堅守崗位,在新冠疫情期間和街坊共渡時艱。展望自己的工作,聰哥表示會繼續關注高齡屋邨重建進展,同時希望將服務社區的經驗傳承予更多青年朋友,為社區以至香港的發展,培育更多優秀的生力軍。 要全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關鍵之一是促進「9+2」之間的生活無縫聯通。經民聯特別就此展開專題研究,並於日前發布《共建灣區醫食住行》研究報告,在醫療健康、飲食消費、住屋置業、交通出行等四大範疇,提出15項政策建議,包括加強支付系統兼容、取消手機漫遊費、優化高鐵票務安排等,通過突破城市之間的無形界限,促進灣區城市深度互動,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了解更多) 為慶祝香港回歸26周年這個大日子,經民聯特意製作了一批慶回歸橫額,在全港各區換上新裝,與廣大市民一同分享歡慶回歸的節日喜氣。主席盧偉國亦發表文章,回顧過去一年,經民聯認真落實執行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與市民攜手踏入由治及興新階段的歷程。此外,經民聯亦透過網上平台發布兩條慶回歸短片(短片1/短片2),透過網絡廣傳慶回歸的歡樂氣氛。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經民聯一直致力協助香港青年擁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早前聯盟多位成員就和來自深圳社團總會青委會的代表,在立法會舉行交流會,深入討論港青如何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把握灣區機遇,做好青年「四業」工作。經民聯主席盧偉國和青委會主席陸瀚民,更接待深總會長鄧清河一行參觀立法會。盧偉國鼓勵香港青年全面認識國情,把握好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等發展機遇,貢獻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為香港發展動能持續增添新動力。(了解更多)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經民聯積極凝聚工商專業力量,攜手服務社會,例如夥拍華潤物業的「潤愛同行」社區服務平台,合力為綜援、長者、傷健、單親家庭等提供免費家居維修服務,至今已幫助以百計的有需要家庭。經民聯九龍中支部主席左滙雄接受《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有很多商界、專業人士都非常重視社會責任,有心貢獻社會,只是無從入手,期望特區政府繼續積極穿針引線,牽頭組織志願團體、地區人士與商界、專業人士進行更多恒常交流,並令資源更好統整,讓市民得益。(了解更多)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疫後訪港旅客增長顯著,但人力短缺成為旅遊業全面復常的最大障礙,有見及此,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向特區政府提交《改善旅遊業人力資源》建議書,就業界人力資源規劃提出5大建議,包括設獎金制加強本地人手培訓、推出專為旅遊業而設的輸入勞工計劃等。同時,經民聯就旅遊事務構建政商溝通平台,早前分別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以及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徐英偉等代表會面,聆聽業界訴求、向政府反映業界期望,攜手刷亮香港旅遊業金漆招牌。(了解更多) Previous image Next … Read more
港珠澳大橋是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於2018年10月正式通車,全日24小時通關,對於促進粵港澳3地的互聯互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新冠疫情衝擊,大橋的使用量曾大幅下跌,但隨着香港全面復常,香港與內地的往來亦日趨緊密,如何充分發揮大橋的效益,確實值得社會各界認真思考。
進入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地積極搶生意、搶人才,香港要維持競爭力,除了由官方主導政策及組織不同活動外,還有賴社區各界各司其職,攜手講好香港故事。就此,我早前以大使會聯合創辦人身分,率領多名商界人士到杜拜及阿布扎比訪問,期望通過彼此真誠交流,協助香港商界拓展中東這個新興市場的商機。
去年七月一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對於推動香港大步邁向由治及興的新發展階段,具有重大指示意義。香港要做到「四個必須」,落實好「四點希望」,不斷完善「愛國者治港」的制度機制,開創新局面。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越來越多香港居民選擇到內地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等。經民聯根據香港市民的期望和深化灣區城市無縫聯通的要求,特別進行專題研究,並於6月23日舉行「共建灣區醫食住行」建議書發布會,就深化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無縫聯通提出15項建議,涉及醫療健康、飲食消費、住屋置業、交通出行等四大範疇。期望通過突破城市之間的界限,促成區內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民生協同發展,以滿足居民民生需求。
香港總商會近日公布「人才短缺調查2023」顯示,近200間受訪企業超過7成正為人手不足而發愁,其中8成的缺才問題持續逾一年。全社會熱議的輸入外勞問題,有人認為應該要保障香港市民的優先權益,筆者亦同意予以適當維護,但同時認為守成倒不如開拓。理性地看本年度黃金周入境的狀態,與及復活節黃金檔期出境人次也未見全面恢復,外遊印花稅收入也不及疫情前的一半。加上,在客量、消費總量、接待質素等各方面情況條分縷晰,香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明顯並未回復到全盛時期的狀態。旅遊界復蘇之路仍長,全方面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同時出現在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講的不只「缺人」,更是「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