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社區聆聽民意 助力早日實現良政善治(胡劍江)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日前,李家超出席首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與地區人士直接見面交流,聽民聲、察民情、知民需,希望將諮詢做深做廣,以利制訂政策,掌握優次,更好回應市民期待。筆者認為,是次行政長官深入社區,虛懷納諫,顯示本屆特區政府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完善地區治理之後,聚焦發展拚經濟、克服痛點惠民生,讓施政更接地氣。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日前,李家超出席首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與地區人士直接見面交流,聽民聲、察民情、知民需,希望將諮詢做深做廣,以利制訂政策,掌握優次,更好回應市民期待。筆者認為,是次行政長官深入社區,虛懷納諫,顯示本屆特區政府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完善地區治理之後,聚焦發展拚經濟、克服痛點惠民生,讓施政更接地氣。
自2004年當選立法會議員,我正式踏上從政之路。晉身議會後,我不時提醒自己︰從政者當常以什麼為念?我亦經常反思怎樣才算是稱職的代議士。依我看,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的治理觀念至為重要。香港人文精神既要由各界努力弘揚,也要透過傳媒「求真、求是」的報道,令市民明辨形勢、獲取正確資訊。大家各展力量,才能令香港人文精神的美好面貌得以延續。
香港社會踏上由治及興的復常之路,特區政府採取新措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能,例如在去年底正式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大刀闊斧地「搶人才」,積極吸納高收入人才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發展,今年首5個月已批出4.9萬份申請。
今年以來,隨着香港全面復常,特區政府積極向全球展現香港的新發展、新機遇。繼年初的中東之行,我們貿發局上月尾亦展開第二個香港商貿訪問團,非常高興再次由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率團,聯同五位司局長以及30多位來自金融、投資、工商界、創新科技、運輸物流、法律界等界別的領袖,分別到訪新加坡、印尼及馬來西亞,促進香港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商貿合作邁向新台階。
香港自2月與內地全面通關至今逾半年,成功帶動人口上升。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2023年中的香港人口臨時數字,較去年中增加15.2萬人。隨着疫情緩和及防控措施陸續放寬,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地逐步恢復正常往來,促使不少在疫情期間留在外地的港人回流,加上各項吸引優才、輸入外勞等計劃,稍微紓緩勞動人口不足的壓力。
上月布氏鯨進入在香港水域,因綜合不利因素下受傷離世,全港市民關注亦惋惜。在政府與專家尚在了解鯨魚死因的這段時間,社會繼續討論到底是否要為鯨豚在香港設立保護區,或者是否要訂立觀鯨守則甚至立法規管等。布氏鯨事件令公眾對本地生態旅遊引起興趣,本是好事,尤其香港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但最後樂極生悲,無疑反映香港社會對有關海洋資源的保護政策不足,也曝露香港生態旅遊人才的缺乏的不爭事實。
華北地區近日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經民聯向中央駐港聯絡辦賑災專戶捐出港幣50萬元,用於支援受災同胞。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博士,副主席林健鋒、吳永嘉,秘書長陳祖恒,副秘書長陸瀚民,執委龍漢標及林顥伊博士今日 (8月15日) 來到中聯辦遞交有關支票,由中聯辦副主任尹宗華代為接收。
40年來我一直是香港文匯報的忠實讀者與評論作者。作為時代的見證者,我看到現今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正確思想指引下,「一國兩制」的事業行穩致遠,投身日新月異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我和香港文匯報共同見證香港、國家的歷史進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滿心期待香港能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現特區優勢。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訪問團日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內地城市訪問,調研這些城市在採用新能源運輸、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轉廢為能/轉廢為材等領域的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