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民聯感謝中央進一步擴大赴港澳「個人遊」城市數目

國務院批准內地赴港澳「個人遊」城市由5月27日起再增加8個,有關城市覆蓋人口達3,300萬,經民聯感謝中央持續推出惠港政策和措施,回應特區政府和工商業界的訴求,關顧香港經濟發展,全力支持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經民聯認為,赴港澳「個人遊」計劃進一步擴大至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將為本港旅遊業和零售業注入「新血」,便利更多內地居民來港旅遊消費,有助提振旅遊業和零售業市道,持續增強香港經濟發展動能。

支援企業 改善營商(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環球復甦情況未如預期,香港中小企亦難以獨善其身。為支援香港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以及適應疫情後的新形勢、新挑戰,經民聯日前舉辦大型論壇,邀得金管局及銀行界高層代表親身到場,解答中小企各種提問。我樂見金管局及銀行代表在會上向中小企大派「定心丸」,表明不會因樓價下跌而向中小企Call loan(要求提前還款)或減少貸款額度。

禁制散播「獨歌」有效維護國家安全(胡劍江) – 評論文章

高等法院上訴庭日前裁定律政司早前就「港獨」歌曲「願榮光」申請臨時禁制令上訴得直,下令禁制所有人意圖以該歌曲煽動分裂國家及侮辱國歌的四類訂明刑事行為。禁制令明確針對具有犯罪意圖的不法行為,令市民和各相關方知所行止、奉公守法。包括網絡供應商在內的任何機構和人士,都應遵守香港法庭命令,自覺移除「獨歌」,信守依法經營的承諾,切勿以身試法,自損守法形象、自涉違法險境。

港抓低空經濟機遇 速做好3工作(吳永嘉) – 評論文章

在今年全國兩會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低空經濟」,是近期政商界的熱詞。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相關產品包括無人機、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直升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涵蓋工業和生活等多個應用場景。目前以無人機表演和物流配送的應用最廣泛,發展亦最突出。

經民聯舉辦「全力發展經濟 支援中小企業」論壇
助力中小企發展求變 適應新形勢新挑戰

面對環球經濟陰霾,香港各行各業疫後復甦未如理想,中小企經營更是面對嚴峻挑戰。為支援香港中小企業發展求變,適應新形勢、新挑戰,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構築香港競爭新優勢,經民聯今日舉辦「全力發展經濟 支援中小企業」論壇,請來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中央駐港官員和銀行界、工商界以及中小企代表出席,合共300多人集思廣益,共商香港經濟發展方向,為支援中小企業更好發展出謀獻策。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博士表示,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的基石,支援中小企業更好發展,就是支持香港經濟,鞏固和發揮香港的競爭優勢。

同心協力 發展旅遊(林健鋒) – 評論文章

過往五一黃金周長假期不少內地同胞都會出外旅遊。根據一個旅遊資訊網站的調查顯示,五一黃金周期間最受遊客歡迎的旅遊目的地當中,香港位列三甲之內,僅次於同樣屬亞太區的東京和曼谷。今次五一黃金周亦有不少內地同胞選擇在港度過假期。在內地將赴港「個人遊」擴展至西安及青島後,單是五一黃金周首日已有約18萬名內地旅客入境,尖沙咀等旅遊熱點更是人頭湧湧,可見香港的確有作為旅遊之都的獨特魅力。

港府宜三管齊下 推動低空經濟「起飛」(陳祖恒) – 評論文章

202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高瞻遠矚地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隨後正式把「低空經濟」,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總理李強今年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確將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包括積極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定為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

五一旅業展望:審慎且樂觀、自身需補強(黃進達) – 評論文章

對比去年「適應復常」的局部復蘇,今年香港旅遊業在「日夜都繽紛」與「盛事經濟」的加持下,迎接五一黃金周的到臨。在本地,社會大眾知悉特區政府積極刺激香港的夜經濟,希望重建繁華的夜市和熱鬧的酒吧街聚攏旅客,而另一方面旅遊服務界、酒店及餐飲業雖然仍然在頭痛人手不足的問題,但情況已經略有舒緩。據旅發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內地訪港旅客佔總訪港旅客人次78.7%,而同時期內地旅客人次只恢復到2018年約52.4%,下跌超過2,400萬人次。這說明內地旅客短期內,對香港旅遊業復蘇仍是重要基石。所以即將來臨的五一黃金周,業界必須要做得好,以期成為口碑以爭取國家開放更多省市一簽多行來港。

藉時裝設計周突出時尚東方魅力(陳祖恒) – 評論文章

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都宣布,由今年起每年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將活動打造成亞洲時裝設計盛事,讓香港時裝設計品牌享譽亞洲以至國際。香港紡織業既在全球供應鏈佔據領先地位,也在亞洲時裝設計和貿易方面處於核心地位。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正在深刻變化,活動正好成為香港把握機遇、加快鞏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地位的重大契機,加快建設自身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進一步成為亞洲的國際時尚樞紐,為內地、日韓、東南亞等地,提供展示東方時尚文化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亞洲傳統工藝、設計、品牌、文化、哲學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