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香港需要更多周樹德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早前有報章在頭版以「小心,癲人出沒」為題刊登一篇報道,指過去一個月接連發生多宗懷疑涉及精神病人的斬人案,「引發公眾關注與十多萬名精神病患者同住社區的安全問題」。據悉自報道刊出後,平機會收到一百三十多宗市民投訴,指其內容涉及歧視成分。平機會亦隨即發表聲明,不點名譴責有關報章,批評此舉涉嫌煽動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反感,並將就公眾投訴展開調查。

誇張報道加深公眾誤解

筆者認為,精神病人和其他所有病患者一樣,所需要的是社會的關懷和支援,而絕非標籤甚至妖魔化;而傳媒在報道相關新聞時,亦不應刻意採取誇張或渲染的手法,以免加深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甚至恐懼。況且,將精神病一刀切地歸類為「癲」,不僅是偏頗和帶有歧視性,更是非常落伍的想法。事實上,所謂「精神病」所涵蓋的範圍和程度十分廣泛,從失眠、焦慮、精神緊張等等都市人十分普遍的情緒病症狀,到抑鬱症、驚恐症、強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以至較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以至妄想症等,都屬於精神病的範疇。據復康機構的資料顯示,本港單是受焦慮或失眠困擾的人士,估計就有七十萬。隨着本港的城市節奏日趨急促,市民生活壓力大,情緒病或精神病可能已經和體重超標、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一樣,逐漸成為了日趨普遍的都市病。

倡加強對精神病患者支援

過去本港的確發生過涉及精神病患者的傷人以至命案,但僅屬個別例子;絕大部分精神病或情緒病患者和一般人無異,也絕不會對他人構成任何威脅,大眾傳媒實不應以偏概全。

筆者除了呼籲當局加強宣傳和教育,向公眾灌輸對精神病和情緒病的正確認知外,亦希望政府能強化對社區精神病患者的支援。雖然社會福利署於一○年十月起,已在全港各區設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另醫管局轄下在多區亦設有社區復康計畫,可是以筆者所屬的深水埗、土瓜灣及油尖旺區為例,據知仍有不少「隱蔽」的精神病患者或復康人士。他們多為中年或年老獨居者,當中很多需定期到公立精神科門診覆診,但除此以外他們對上述的社區復康服務卻全然不了解,也不懂得主動求助。精神科門診診所方面除了提醒他們準時覆診外,一般亦不會特別跟進他們的個案;往往要等到出事後,這些個案才曝光,但到時一切已來得太遲。有鑒於此,我促請當局加強與各地區團體、復康組織與外展社工團隊的聯繫和合作,務求盡量找出上述這類隱蔽個案,並主動提供協助。

筆者早前參加了一個由電視台舉辦的「感動香港」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位周樹德先生,本身為街市小販,即使每月收入僅夠餬口,十多年來卻堅持落區協助年老和患有精神病的露宿者,風雨不改地為他們送飯、梳洗、理髮,甚至辦理身後事。

他當晚答應了要去探訪露宿者,因為不想爽約,故沒有出席該頒獎禮,可見他是從心底裏去關愛這群弱勢人士。

我相信香港需要的不是甚麼「轟轟烈烈」的偉人,而是更多像周樹德先生這些榜樣,無私地去關心身邊的人,令一個看似無情的社會變得更加有情。

梁美芬

刊於星島日報 (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