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雙管齊下增建造業人手(梁君彥) – 評論文章

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多次提及,解決房屋問題乃未來幾年的政策重點,輿論則多把焦點放在未來如何覓地建屋之上。其實,尚有更迫在眉睫的問題——建造業人手短缺——必須正視。

《施政報告》提到將加快興建房屋,加上十大基建已進行得如火如荼,意味本港未來幾年將大興土木,建造業人才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勞福局長張建宗去年指出,政府700億元基建,連同私營建設,每年投資達1500 億元,建造業需要22萬至23萬人手才能應付。

五大工種缺人才

《施政報告》發表前,調查顯示現正施工的建築地盤平均人手短缺15%,報章也大字標題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包括多個工種雖大幅加薪,但仍未能吸引足夠人才入行,當中平水、模板、扎鐵、金屬工及地渠五個工種,合共缺少3000 名工人,單是興建住宅必須的模板和扎鐵工,各欠缺1000 人,加上超過一半的工人達五十歲以上,未來數年青黃不接,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事。業界預測,2013 年中,建造業將進入人才需求高峰,屆時問題將更加嚴峻。

改善社會負面印象

工人老化,令人手不足已久的建造業更是雪上加霜。根據建造業工人註冊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11 年底有287100 名註冊工人,當中68%超過四十歲,約44%達五十歲以上,10%更超過六十歲;反觀二十五歲以下的工人只佔6%左右。香港建造商會的《香港建造業展望2020》報告清楚指出:這樣的年齡比例,將使建造業工人難以應付工作,業界須每年引進至少8000 名四十歲以下的新血,方能應付需求。在技術水平方面,約60%的註冊建造業工人屬沒有專門技能的普通工人;工人青黃不接,專門技能不足,受影響的不單是各項建設的進度和工人的職業安全,還有港人關注的樓宇結構安全和質素問題。

建造業青黃不接,公眾誤解是其中之一。建造業議會早前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調查顯示,公眾對建造業普遍存有誤解,甚至有負面印象,包括視之為不安全、欠缺保障、沒有前景,亦不受尊重的行業。

要解決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分為長期和即時兩方面雙管齊下。長期方面,政府應協調各部門及培訓機構,加強宣傳和培訓,提升建造業工人的形象;擴大現時把部分訓練課程外判予工會和認證機構的計劃,以增加培訓名額及吸納新力軍;改進「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適當輸入建造工人

在即時方面,如前所述,承建商招聘建築工人有很大困難,某些工種如模板工,加薪三成仍未能覓得足夠人手,若工資長期居高不下,建築成本難以下降,樓價亦難有下調的空間。面對各項基建工程的開展和建屋量的增加,建造業人手勢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應求;是以,政府應考慮容許在個別人手嚴重缺乏的工種引入外地工人。

現時,建造業界可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申請引入勞工補充人手。

截至2011 年底,透過計劃獲准來港的工人有19265名,其中仍在港工作的則只有2003 名,但大部分集中在護理安老、漁農和機械操作行業工作。政府要「適度有為」,改善「補充勞工計劃」,適當輸入建造工人紓緩人才短缺,以配合發展樓宇工程,解決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

住屋和基建,兩者均是民之所急,而建造業在這兩個範疇上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若行業人才短缺,則難免窒礙這些重要基建工程和住宅建築計劃,最終由廣大市民承受代價。因此,政府應以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在長期的年輕人才培訓上根本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容許適度輸入外地勞工,即時紓解眼下人才不足之困,方為上上之策。

(刊於2013年1月24日信報, A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