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不少紮根香港多年的知名食肆跟老字號宣布結業,有人歸因香港市民「北上消費」。
然而,中大偉倫經濟學教授及經濟系主任宋錚及其研究團隊,在分析政府統計處資料和電子支付平台數據模型後發現,港人「北上消費」並無擠壓本地消費,反而從側面反映出香港本地市場上平價選擇不多,未能滿足港人的需要。
持牌「大牌檔」式微 全港僅17個
隨着環球經濟不明朗、不確定性加劇,香港經濟復甦較預期慢,生意投資和市民消費都變得更謹慎。回溯70年代,本港的白領一族和外籍人士要夜生活消遣,只能到貴價酒店和高檔食肆。到了80年代,中環蘭桂坊一躍而起,才為香港「夜繽紛」帶來更商宜和更多元的選擇,亦造就了蘭桂坊的成功佳話。
到了今天,蘭桂坊仍然是世界知名的酒吧街,而本港夜市曾經的中流砥柱、昔日「CP值之王」屋邨酒樓、小菜館、「冬菇亭」和「大牌檔」,隨着舊區重建,有捱不過租金升幅,有不獲續約,又或隨持牌人年邁及無子女繼承而日漸式微。去年7月,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指,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港只剩17個持牌「大牌檔」。
星泰提供多元消費選擇 吸消費
有研究本港「大牌檔」的學者多年前已提出,大牌檔是多元經濟社會應有的產物,除了吸引旅客,也是讓香港人多點選擇。例如泰國曼谷和新加坡,既有高端的米芝蓮餐廳,也有平民化、具規劃和富當地特色的夜市小販文化,照顧市民消費和旅客的多元體驗。
2020年,新加坡的小販熟食檔文化,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今年3月,國家國務院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和提振消費。6月時,我在立法會大會上便建議過引入更多元消費選擇,刺激不同階層的消費。
香港作為「美食天堂」,餐飲文化的多元可謂領先亞洲,不同檔次的餐廳、各國各地的菜式比比皆是,而有關「大牌檔」牌照的簽發、承繼和細節優化,社會上已充分討論多年,加上中環士丹利街大牌檔的保育經驗,以及廟街夜市的營運經驗,我認為可以在這些基礎之上,以更統籌和規劃的手法,重塑具港味的夜市餐飲文化。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在立法會上回應議員質詢時表示,將會在中環、灣仔、北角及尖沙咀4個人流較旺的海濱加設輕食飲品攤檔。在更早前的海濱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局長強調不要求以美食車方式營運,要減輕營運成本和優先考慮年輕創業者,筆者很認同有關安排。
倡引入流動小販車 降創業成本
過往,政府曾推出美食車計劃,但車輛改裝成本動輒70萬至80萬元,改裝完成後,又要通過運輸署、食物環境衞生署、消防處、環境保護署、機電工程署等部門檢查,才能獲得開業所需的車輛牌照和食品工廠許可證。在高成本及各式營運限制下,美食車的商業模式要達至收支平衡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而配備煮食電爐等設備的流動小販車,成本不超過十萬元,只需接駁海濱指定電源即可運作,大幅度降低試錯成本,讓有意創業的市民能夠在合理成本下一試身手。
我留意到,口碑不俗的太古坊糖廠街市集上,流動車和美食拖車設計精緻風格一致,在一眾市集中形象鮮明,而拖車的改裝成本和牌照申請難度相對較低,目前亦已有賽馬會運輸馬匹的拖車先例可循,為海濱小販車指出了另一條可能之路。我建議,可透過政策鬆綁和創新科技,由政府和相關機構帶頭研發或引入市民可負擔成本的現代化流動小販車,以輕巧物料設計容易收納,結合港味十足的霓虹光管招牌作裝飾統一風格,為本港的餐飲消費帶來更多元的新境象。汲取海濱小販車經驗後,探討根據18區特色,長遠規劃地區小販經濟發展。
提振本地消費,既要呼應國家大方向,也要結合香港特色和優勢。提供更多元消費選擇,才能全方位激活消費市道。
———————————
【知識庫】海濱有何美食計劃?
•當局於去年在灣仔、觀塘及茶果嶺海濱設立智能售賣點,提供潮流輕食、飲品。
•中環、灣仔、北角和尖沙咀海濱合共4個人流較旺的地點,將加設輕食飲品攤檔。
•將不要求以美食車方式營運,以減輕營運成本和優先考慮年輕創業者。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目前以短期租約租予私人機構營運,有關租約即將到期,在重新招標時會加入新條款,租期將增至5年,並增設餐飲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