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醫療政策需「上醫」(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唐代藥王孫思邈有一金石良言,發人深省:「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聯想到本港公營醫療,其實一樣需要防患未然。按統計處推算,在二○三一年,每四個香港人就有一個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

隨着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我們可預見,公營醫療體系所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在此與大家分享幾個建議:

優化醫療券 公私合作

首先,優化長者醫療券。專科醫療費用不菲,當下政府每年資助一千元醫療券實在遠遠不足。此外,部分地區如觀塘、黃大仙長者人口較多,參與計劃的醫療機構反而很少。因此,提升醫療券金額至每人每年二千元,涵蓋更多專科醫療服務;鼓勵更多醫療機構參與計畫,免卻長者跨區求診之苦,此兩項措施都很重要,定能減輕公營醫療的負擔。

第二,加強公私營醫療合作。早前有大學調查發現,本港醫療保障的普及比率偏低,在高齡人士組別當中尤其如是。政府可考慮提供稅務誘因,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特別是鼓勵子女為年長父母支付醫保供款,一來為長者提供更多保障,二來可紓緩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同時,醫管局亦應推出更多公私營合作計畫,例如按單位成本資助外判或資助病人使用私營醫療服務。

第三,支援全職照顧者。除院舍照顧外,家庭照顧亦是長者護理的重要支柱。不少基層家庭面對兩難,一方面想照顧長者,另一方面又怕「手停口停」。其實,既然當局已推出社區照顧服務券試行計畫,資助長者使用私營院舍服務,不妨考慮向全職在家照顧長者的人士,每月發放津貼,鼓勵家庭成員照顧長者之餘,亦能促進家庭和諧。

第四,注資《藥物名冊》。政府應放寬撒瑪利亞基金的經濟審查準則,並注資《藥物名冊》,擴大資助藥物範圍,令更多患者受惠。

這些建議能疏導市民醫療服務需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亦應加強公營醫療的承受力。筆者期望在新年來臨,政府能向市民送大禮,為市民未雨綢繆,趁勞動人口尚算充足之時,從每年盈餘撥出一百億作儲蓄之用,以培養足夠醫護人才、更新醫療設備,確保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身體健康」!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