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通識科評核不必迷信考試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對於張銳輝的長篇大論,筆者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何以一位「資深」通識科老師會漠視通識科「全人教育」這個教育目標,偏偏迷信以考試必答題方式並獨沽一味「硬銷」政治議題?經過資料搜集後,發現事必有因,原來張銳輝並非普通的通識科老師,他既是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更是「佔領中環」首批被形容為「十大死士」的支持者之一。教協近期出版教材,向學校推介「佔領中環」這種高度政治洗腦性質的通識教材。無論是教協,還是「佔中」,政治味道濃得化不開,他心中的通識科與政治議題難以割捨,也就不足為奇了。

今年的中學通識科文憑試剛剛結束,對於通識科試卷一再出現類似立法會「拉布」的政治必答題,社會上的確有不少反對聲音,認為這類題目具有高度政治主觀性,以及觀點比較兩極化,中學生別無選擇必須表明態度,並不恰當;並且擔心一旦考生的政治立場與閱卷員不同,是否會影響評分。

究竟通識科如何評核?

筆者一直認為通識科:不「必修」、不「必考」、不「必計」。試想一下,如果通識科「必修」,就必須面對如何評核的問題,而評核離不開「必考」,考試的成績勢必影響學生升學,因為通識科成為大學收生的「必計」科目。從最近幾次中學通識科文憑試一再出現具有高度政治主觀性的題目觀之,我們有理由擔心通識科在考試及評核方面,其實存在著大問題,究竟通識科如何評核,考試應該考些什麼內容?

最近,自稱是「資深」通識教育科老師的張銳輝先生在報章上撰文,為今年中學文憑試考卷中出現有關「拉布」必答題辯解,認為通識問「拉布」符合課程宗旨,並質疑筆者「為何作為議員竟然不想每一個年輕人都開始思考政治呢?」

其實,在新高中加入必修的通識教育科,是希望通過讓學生廣泛研習各種影響他們未來生活的議題,擴闊他們的知識和視野,幫助他們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並加強社會觸覺,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而現時新高中通識科共有六個單元︰(一)自我與個人成長、(二)今日香港、(三)現代中國、(四)全球化、(五)公共衛生、(六)能源科技與環境。所有學生必須修畢全部單元,並選擇其中
一個單元,製作一份獨立專題探究,作為校本評核。試問一下,既然通識科有六個單元,為何唯獨將其中一部分的高度政治主觀性議題作為必答題?既然通識科以提供「全人教育」作為教育目標,為何一再將政治議題作為考試的主軸,而不是全面考核學生在德育品格、公民責任、道德價值、領袖才能等方面的素養?

筆者並不反對中學生進行政治思考,反對的是填鴨式教育,偏頗的填鴨式教育,偏向政治的填鴨式教育!無論是探討政治議題,還是探討其他議題,學生必須在一個輕鬆自由的環境下進行,為何一定要設必答題,而必答題為何一定要是這些有高度政治爭議的題目?張銳輝為何一定要盲目相信考試,以考試作為檢驗通識科教育成果的唯一方法,而不是採取更為多元化的評核方法?當然,我們的教育當局並未脫離填鴨式教育思維,正正也是筆者反對通識教育以學科去考核的最大原因。

要民主又要保密?

張銳輝不但要為通識科政治必答題辯解,而且他也要為擬卷及評卷人士的身份保密制度護航。張銳輝分析了考評局如何在評核過程中出盡法寶,扭盡六壬,為求評卷的公平、公正;同時,他又不諱言擬卷及評卷人士的身份是一個「貴重的資本」,保密制度防止他們「賺取知名度變身補習天王」。試問,在現時樣樣要民主,事事講究透明度的香港,為何通識科的評核需要遮遮掩掩,神神秘秘,難道將擬卷及評卷人士的身份攤在陽光下,不是更好接受公眾的監督,反而是一個負累呢?另外,通識科之所以需要補習,甚至連家長都要去補習,如果通識科:不「必修」、不「必考」、不「必計」,還需要補習嗎?沒錯,因為填鴨式的通識科,製造了不少「補習天王」的商機!因此,為了堵塞「補習天王」透過通識科大賺特賺,張銳輝應同意我,先取消通識科的必答題,繼
而想想如何令通識科不要透過考試去強迫學生學習,是嗎?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