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專欄回顧土地與房屋方面的工作,本文將繼續分享筆者在建造業、北部都會區發展及公共財政監察等範疇的議會工作。建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亦是北都區建設和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一環。筆者在議會內外,為業界向政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推動提升工程效率,保障工人權益與職安健的措施。
致力提升保障及優化輸入勞工
多年以來,建造業界一直關注並要求制訂付款保障法例,解決業內的付款糾紛。筆者在議會致力促成《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草案》的通過,新條例於去年底三讀通過,並於本月正式實施。條例透過審裁機制處理合約付款爭議,保障承建商和分判商的資金流,避免因拖欠工程款項而影響工人生計和工程進度,對行業以至香港整體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職安健亦是社會與業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2022年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最終於2023年獲審議通過,透過提高罰則敦促僱主重視職安健,從而減少工業意外。同時,筆者一直於議會內外積極倡議由政府牽頭,加強職業安全及健康教育,特別是強化建造業的整體安全文化。此外,建造業工友的平均年紀偏高以及行業人手短缺是業界不能迴避的問題。除推動建造業加大科技賦能外,筆者亦一直促請政府優化「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在確保本地工人就業優先的情況下,適度放寬計劃的彈性,例如容許輸入的工人在同一承建商管理的不同工地之間遊走工作,以紓緩業界人力不足的情況,以及應對快將展開的多項北都區基建工程,助力香港產業導向發展與經濟升級轉型。
另一方面,換地和收地的順利推展是推動北都區發展的關鍵。過去兩年,筆者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及財經事務委員會內,不斷促請政府在補地價安排上展現靈活思維,適度檢討並擴大契約修訂標準金額的應用,讓補地價水平更切合市場。這不僅有助加快換地及收地,亦能為發展提速,帶來土地供應和社會效益,以達至官商民三贏局面。筆者亦在立法會政府賬目委員會中,秉持衡工量值的原則,審查政府各部門的運作情況,並提出多項建議,要求當局及相關機構作出改善,務求提升公共資源運用的透明度與效率。
在這兩周,筆者回顧了接近四年的議會工作,對「任重而道遠」此五字有深切的體會。筆者之能夠「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議會內外服務市民、業界、香港以至祖國,實有賴各方好友的鼎力支持,欲借此篇幅向各位表達衷心謝意。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