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請考評局多為孩子着想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當筆者贊成丘成桐教授對通識科的批評(2 月6 日《明報》),建議通識科應轉為選修科之後,收到很多家長及同學的支持短訊,當中不乏有政商界、教育界、專業界朋友以及很多高中學生,更有一名19歲正在澳洲讀書的同學。當然,除了支持短訊外,舉凡建議改革高中通識科的考試,一定有考評局的人跳出來反駁及護航。

這次是由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考評局文憑考試通識科目委員會主席賴得鐘撰文,他卻把通識科的問題盡顯公眾眼前。作為考評局文憑考試通識科目委員會主席的賴得鐘,似乎沒有把坊間對通識科造成學與教的問題的批評放在眼內,只一心關顧若通識科轉為選修科,便降低了通識科的重要性,影響資源分配,完全沒有提及高中學生選科的選擇。作為考評局文憑考試通識科目委員會的主席,難道賴就聽不進去一點點對通識科必考造成學生龐大壓力的批評嗎?大家關心的考試操練就只有小三TSA(全港性系統評估)?

由教育局提供、在2012 及2013 年就學生對通識科意見進行的調查,學生滿意度高達七成,一些擁抱「高中生必考通識科」的反對派議員立即沾沾自喜。以此否定通識科有任何批評及爭議的存在,真令人感到可笑!其實小三TSA,教育局也一再說了很多學校家長讚好,又拍了有學生、家長、校長的宣傳片,為何反對派又執意不接受呢?我只簡單問一個問題:即使根據教育局提供的數字,亦有多達23%的高中同學即約1.5萬名同學不滿意或不喜歡通識科的設計而被迫考通識科作為高中入大學的科目,因而直接影響他們入讀大學心儀的學科;既然有多達77%的學生認同通識科有用,為何不由學生自選是否選作公開考試?

再看看過往的考題,在2016年的必考題的其中一部分,要求同學分析「民主指數」與「全球競爭力指數」的關係等。有人問為何不問稅制與競爭力指數的關係而要用「民主指數」?中學同學真能消化這些概念嗎?還是同學只學會答題方式,對當中概念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大惑不解?題目如此深奧,簡直可以媲美大學政治學科的題目。今天筆者及很多專業朋友均慶幸當年不用考通識科,賴主席請我們去修讀他有份設計的通識科,這就好比一名醫生被批評醫術不佳時,還叫人去看他一樣荒謬。

通識科教人多角度思考,希望考評局的負責人也能做到兼聽。

(刊於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