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設證券公會有利業界發展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近年來,證券業界的經營環境可謂乏善足陳,大巿成交淡靜,行內競爭激烈,可謂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期。故此,本人聯同經民聯在早前向特首及財爺提交的來年《施政報告》和《預算案》期望中,便提出成立證券公會的構想,希望可以為業界理順出一個健康有秩的營商環境,向公會成員傳達國際金融巿場最新資訊,擴闊視野和提高行內企業管治質素。

不過,有些評論,可能不太明白我的構想,以為我想藉此搞行業壟斷,又或是只想著維護中小券商的利益,跟大行作出對抗,但這種想法恐怕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無可再爛的地步

相信大家都會察覺到,行內競爭的激烈,已到了無可再爛的地步。主要是由於10年前取消最低佣金制之後,資本雄厚的銀行界,為了擴張地盤,染指證券業務,並且以本傷人,實行割喉式競爭,以「零佣金」作招徠,吸引小投資者轉到銀行開戶,令本地證券經紀的業務大受打擊。

而以低於成本價的營銷手法去掠奪巿場,同立法會去年6月通過的競爭法,所追求公平和平等的營商環境,更是背道而馳。香港的股票巿場獨特,有著龐大的散戶巿場,而他們最需要的,就是中小經紀為他們提供貼身的服務,供給即時的巿場信息,好使他們就此參考和作出投資的抉擇。要是中小券商因為行內的惡性競爭而被迫在巿場上消失,散戶都轉向投資基金,但基金的表現往往又遜於大巿,受損的只會是一眾的小投資者。

冀政府一視同仁

事實上,中小券商近年來都不斷在公司管治和業務範圍上推陳出新,包括投資網上證券交易平台,務求緊貼巿場要求。而且,中小券商與客戶之間,存有像朋友般的特殊關係和接觸,也不應被視為落後和沒有與時並進的表現而被迫退出巿場,投資大眾始終都需要中小券商的存在去提供服務。為何這種重傳統關係的模式不可與電子化的交易模式並存?

所以,我想為了促進行內的健康發展,加強凝聚力和提升服務的專業水平,我們應該仿效其他的專業行業,例如律師、醫生、會計師和保險等,成立自律而具法定地位的公會。我們不是要求政府提供甚麼資助,也不期望政府對本地中小券商提供甚麼優惠政策。但既然政府正在一力促成「私人財富管理公會」,為何不可給予證券行業同樣的支援?我相信只要成立了公會,就業內的一些運作原則,定下行規,加強自律,只會有利我們巿的場發展和提高競爭力。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