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覓地建屋須前瞻 復常振興開新篇(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下周三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備受各界關注。經民聯核心成員於9月上旬曾與行政長官李家超會面,向他提交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書,以「迎新格局 共謀發展 同開新篇」為主題,就四大主軸、十二大範疇合共提出108項建議,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復常通關路線圖,挽留企業和人才,加快疫後復甦。經民聯認為,房屋和土地問題仍然是香港短中期面對的主要挑戰,因此聯盟特別撰寫了一份《善用土地 加快建屋》研究報告,連同施政報告建議書一併提交給特首,就如何善用土地、提速建屋提出八大專項建議,務求盡快突破本港土地及房屋供應困局。

安居難是香港的頭號民生難題,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四點希望」中,更是將「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列為「香港最大的民心」的主要內容。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將增建公屋作為施政重中之重,專門設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和「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要求100日內交出初步方案,他日前表示會考慮將兩個小組的建議納入施政報告。

多管齊下全力拓地

經民聯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多管齊下全力拓地,同時善用土地資源、優化發展程序、加強建造能力,從而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據《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顯示,在2022/23至2031/32這10個年度,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以提供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足以滿足約30.1萬個單位的需求。然而,公營房屋供應卻呈「頭輕尾重」格局,在33萬個單位中,只有約三分之一、涉及約84公頃土地,預計在第一個5年落成;而另外三分之二、涉及約266公頃土地,預計要在第二個5年才能落成。經民聯建議,在加快興建公屋的問題上,特區政府應樹立兩大目標:一是設法改善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頭輕尾重」格局,爭取短期內加快公屋供應;二是力爭5年內盡量增加公營房屋建屋量。

要增加建屋量,政府需要盡快造地。在具體措施上,經民聯建議當局,善用成本及位置優勢,把郊野公園總面積1%、約443公頃的邊陲地帶劃成住宅用地,進一步發展濕地緩衝區,同時突破「發展禁區」,更積極改劃綠化地帶建屋。我認為施政應具前瞻性,上屆政府諮詢時,以「點心紙」方式讓市民選擇,無疑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市民掌握資料不多。水泉澳及大欖一帶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連接發展區域,可提供約40公頃土地建屋,亦有基層組織認為值得做,但當局數年前在土地大辯論後放棄建議,相當可惜。

維港以外近岸填海

經民聯認為,特區政府應秉持「兩條腿走路」理念,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以及盡快開展龍鼓灘及馬料水填海計劃,並探討在維港以外其他地方近岸填海。同時優化土地發展程序,集中簡省收地、換地程序,完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在收地上將現時賠償金額增加五成,從而加快收購土地作資助房屋發展之用。此外,應增加新界地積比,與九龍看齊,務求地盡其用,興建最多單位。另一方面,當局應推動大規模公屋重建計劃,盡用地積比建屋,並利用邨內空地先興建一、二幢房屋,以原區安置模式推進重建,加快進度。

展望未來,香港要變。廣大市民都期待本屆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攜手落實轉變,除了以新思維大刀闊斧覓地建屋,也要推動復常通關,加速振興經濟;加快拆牆鬆綁,完善整體規劃;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拓展區域合作機遇;建設安全宜居城市,促進社會多元共融,致力推動良政善治,同為香港開新篇。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