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要旅業長遠「通勝」 香港宜擴大格局(黃進達) – 評論文章

相較2018年「五一黃金周」訪港旅客數量的394.1萬人次,相信香港要回到這個頂峰數字還需要一段時間和努力,畢竟經歷了黑暴和疫情的衝擊,內地遊客數量大幅下降,最高佔比78%訪港旅客總量的內地旅客幾乎斷流,致令香港的旅遊業一直幾近冰封。終在本年初兩地取消入境隔離及核酸檢驗,並復辦內地赴港簽注,香港旅遊業終於在後疫情時期迎來曙光,相信不少人會以到臨的「五一黃金周」作為觀察指標。

基礎因素:本地業界元氣未回復 人力資源是關鍵

旅遊業當然非常希望內地旅客於五一期間重來香港,相關行業對此亦摩拳擦掌。正因如此,筆者更希望社會以更理性角度去量度本年度黃金周的狀態,包括客量、消費總量、接待質素等各方面,畢竟香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比如旅遊業本身及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在這三年間經歷了嚴重的人手流失,招募與培養實在需時,接待能力都不能與疫情前的數據同日而語;對比其他地方和旅遊城市可從周邊地區吸納人力資源,就算澳門和新加坡等外勞政策對服務性行業也相對較大彈性,香港仍然面對一些服務行業長期缺乏人手的老問題,立法會剛通過支持研究,但政策部門研究需時,實在不知是否能撲火?另一方面,我們的服務質素近年來亦值得檢討,對上一次的禮貌運動已是10多年前,近年來也聽到不少旅客和本地市民聲音,在這方面也多了投訴,我們在經驗和技術上引以為傲,但在賺錢的同時是否也要多考慮顧客的感受,喚醒服務行業對服務質素和態度的提升,在復蘇和面對競爭的時候也是刻不容緩!

外部環境:百花齊放的城市競爭

城市之間的旅遊競爭無可避免,對於內地旅客而言,「五一」長假期絕非只有香港一個旅遊選項。尤其在疫情之後,世界各地每個城市都非常積極吸引遊客來訪,以旅遊業收益推動城市其他板塊的發展。內地城市亦在競逐五一長假期的收入,推動當地餐飲娛樂等存量資源轉化收益,拉動社會整體消費。各省市與當地旅遊業界對於迎接「內賓」,亦有政策支持與新型服務套包以作招徠,有研究指出今年內地旅客旅遊意欲高漲,火爆的預定情況反映出強勁的旅遊需求:內地熱門城市「五一」機票提前預訂量遠超2019年同期,境內酒店市場的搜索熱度已達2022年同期9倍以上,內地旅遊訂單創五年來最高。

自身補強:建立香港獨有文旅特色

在疫後熾熱競爭情況下,香港必須更深入了解目前市場動態,與及旅客的消費喜好,將資源精確投放,真正實現「追時間、追結果、追前列」。與以往相比,新一代的國內外旅客更趨向於沉浸式深度遊,寧願在目的地停留更久、消費更高,務求把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都感悟得更通透。發掘香港本地獨特的旅遊資源,如一直世界知名的中西文化文匯處、國際大型展會與活動的落腳地,輔以發展文化遺產、美食之都、開發自然景觀,長遠打造綜合式宜旅城市,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

早前,特區政府與旅發局聯合主辦「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大型宣傳活動,既送機票又以超過200項大型藝術文體旅活動吸引商旅客人,這種短期的旅遊宣傳盛事對於重振旅遊業與整體經濟情況絕對有正面作用。一次性大手筆始終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也見到不少地區積極籌辦活動促進消費,有潑水節,有美食節,好不熱鬧。筆者更希望相關部門長遠面向市場,進一步思考香港的文旅定位。唯有擴大格局上做好「宜旅」發展規劃,香港旅遊業才能長遠「通勝」。

原文刊於 : https://bit.ly/42ivV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