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開展穩定幣業務 吸引科企落戶(吳永嘉) – 評論文章

香港《穩定幣條例》於8 月1 日正式生效,不僅標誌着全球首個法幣穩定幣全面監管框架出台,更開啟本港數字金融新時代,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早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目標於今年內發出「穩定幣牌照」,初期為「個位數」,並強調穩定幣並非炒作工具或手段。消息指,已有約50 家企業有意「搶攤」申請牌照,包括京東幣鏈科技(香港)、圓幣科技,以及渣打銀行(香港)與安擬集團等,競爭非常激烈。

內地亦高度關注穩定幣未來發展。據《證券時報》報道,中國服務貿易協會、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擬於8月啟動「穩定幣與跨境電商創新發展」高級研修班,全面解說穩定幣的核心概念、底層邏輯與監理框架,深入分析其在跨國電商領域的創新應用場景與實戰案例,並剖析當中潛在風險與合規要點,探討企業如何制定兼顧發展與風控的長期策略。

開拓數字金融,筆者認為香港至少有三大戰略優勢:國際公認的金融監管框架、強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成熟的跨境金融科技,我們絕對有能力發行全球信賴、國際通用的穩定幣,打破美元貿易主導地位。

建議宣介法規優勢

今年2 月舉行的「Consensus 香港大會2025」,閃亮香港的國際金融科技旗艦招牌,進一步推動金融創新,有利吸引科企落戶及投資。結合穩定幣行將發牌的黃金機遇,近日立法會工商及創新科技事務委員會上,筆者詢問當局會否建立專項機制,向海外市場動態展示本港穩定幣法規進展與獨特優勢?如何更有效地爭取國際金融機構深度參與本地穩定幣生態?

筆者認為,單憑市場自發推廣,未必能極致發揮自身優勢,必須政府加大力度,更主動向國際宣介,展示香港法規的前瞻性、基建的完備度,以及市場的自由開放,藉此吸引更多優質資本與企業進駐。

筆者同時提出戰略構想:政府可以通過中央政策協同,探索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突破路徑,此舉既能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又可助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須關注並優化人才部署

銳意發展穩定幣等數字金融科技,必須同步引進更多高端創科企業。筆者在會上特別提到,引進辦負責吸納高潛力企業來港開展業務,然而該辦主責「搶」先進製造、新能源科技及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等領域的高層職位「未齊腳」,可能阻礙招商進度。

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回應指,引進辦人事安排屬該辦職權範圍,署方已配置專才團隊覆蓋硬科技、ICT、人工智能(AI)及生命健康科技等領域。數據顯示,創科企業已躍居第三大引進板塊,僅次於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

筆者對當局的努力予以肯定,但同時提醒「階段性成果更需堅實的組織支撐體系」,相關高層職位十分重要,期待當局關注並優化人才部署方案。

刊於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