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網絡雙刃劍 言行應謹慎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隨着網絡社交媒體興起,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發表意見及轉載資訊,雖然帶來方便,但亦帶來新的問題。今年四月,一位台灣女藝人自殺身亡,遺書提到她難以忍受網絡上的批評,最終選擇輕生;早前台灣粉塵爆炸案,八仙嶺山火生還者張潤衡亦因探望傷者引發爭議,甚至被指是當年山火的原兇,最終在壓力下辭職及道歉。網絡上類似的輿論壓力,甚至是欺凌行為,可能僅是冰山一角,英國就曾有研究指出,網絡欺凌的情況愈趨普遍,紐西蘭國會最近亦通過一項《有害電子信息法案》,重罰網絡欺凌的行為。

紐西蘭通過網絡欺凌法案  

互聯網世界較易隱藏身分,有人因而放下平時的謹慎,無論接收資訊,還是發表言論,反應都十分迅速,甚至有時欠缺認真思考。對於帶有立場的文章,未有認真探究,便全然接受,一個語氣強烈的標題,亦足以影響個人對不同事件的觀感與立場,有些人看過轉載的報道後,會即時留言,或冷嘲熱諷,或破口大罵,甚至惡意中傷別人,但報道內容是否屬實,則不在考慮之列。若果這種「網絡公審」或「起底」的對象是個人,面對眾口所責,當事人承受極大壓力,只得一張嘴,又如何能夠回應這些先入為主的批評呢?

二○○三年沙士期間,因一名網民在網上散播「疫埠」謠言,引發社會混亂;早前社交媒體瘋傳青衣一家診所有「新沙士」懷疑個案,亦令商場短時間內變得死寂。人言可畏,網絡上的言論及文章,對現實社會亦有很大影響力,這兩星期公屋食水驗出含鉛,社交媒體亦廣泛流傳着不同資訊,其中不少文章缺乏理據,只有猜測和懷疑,就已大肆批評,令市民產生恐慌。食水含鉛關乎市民健康,固然要嚴查,了解來龍去脈,追究責任,但評論亦應基於事實,未有證據之前便作出各種指控,有違公正合理原則,散播誇張失實的評論,亦只會令處理危機時增添麻煩,無益於事。

無證據指控不公正

互聯網帶來新的監督權力,每個人均可以通過相機鏡頭與鍵盤,報道社會上發生的事,發表自己的評論。若果我們珍惜網絡自由,就更應該對網絡上的言行謹慎,對人要尊重,對事要持平,讓網絡成為造福社會的力量。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