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心理雙管齊下 支援照顧者(龐朝輝) – 評論文章

在缺乏支援下,照顧者或被照顧者均面對不少壓力。惟不少照顧者不願意及不認為需要接受協助,壓力爆煲更令慘劇時有發生,最近有研究顯示照顧者有一定比率患有情緒如抑鬱及焦慮等問題。另外,有社企為個案追蹤研究,發現殘障人士及照顧者使用「居家照顧」服務後,健康素養、生活質素、主觀感受3方面的整體得分均有所提升。計劃亦以此綜合一套「社區康復護理模式」指標,幫助家人和護理人員,了解殘疾人士的需要和健康問題,從而提供適當的護理支援。

面對日益嚴重的照顧者問題,政府可以從經濟與物質支援照顧者,如強化經濟津貼,提高如「照顧者津貼」或「傷殘津貼」的金額和覆蓋範圍,降低申請門檻,讓更多有需要的照顧者受惠,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另外,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復健器材、營養品等物資補助或借用服務,亦可解燃眉之急。

增社區配套 留喘息空間

政府亦應大幅增加日間和住宿暫託服務的名額,提供更靈活的時間選擇,讓照顧者能「喘一口氣」,處理個人事務或休息。暫託模式應多元化,除中心暫託,可發展上門暫託、社區暫託站等。社區亦可提供更多照顧服務及支持,擴大「綜合居家照顧服務」隊伍,縮短輪候時間,提供更頻繁的到府護理、復健訓練、個人照護和家務助理服務。推動「社區保母」網絡,訓練社區內的退休人士或義工,為鄰近的體弱長者提供簡單陪伴和看護,形成互助網絡。

專業醫療及心理支援方面,可設立如「照顧者專屬通道」,在地區康健中心或普通科門診提供照顧者諮詢和支援的櫃台,幫助他們對接醫療、社工和心理服務。為已出現抑鬱、焦慮症狀的照顧者提供優先的諮詢和治療服務。在政策上,政府應立法承認照顧者身份,研究制訂《照顧者政策》或相關法律或約章,明確照顧者的權利和責任,使支援措施有法可依。並在商界推動「照顧者友善」的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彈性工時、居家辦公、照顧者假等家庭友善政策,政府可提供稅務優惠等誘因,並致力於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計劃,企業可資助相關的項目,或為員工中有照顧責任的成員提供額外支援。

透過關愛隊及區議員等,組織支持網絡與互助小組,讓照顧者分享經歷、傾訴壓力、互相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貼士,配合地區的一些社企發展更貼地的支援服務,並為照顧者提供教育與培訓,如護理技巧等,提升照顧者的能力與健康。社區多舉辦心理健康工作坊,教導照顧者學習放鬆技巧。

政府亦可加強教育,提高民眾對照顧者困境的認知與同理心,減少歧視。而照顧者也需關懷自己提高一己的韌性,了解自己的能力及不足,接納自己的限制。保持與朋友及社會的聯繫,強化身心;善用科技減輕日常照顧的負擔。

刊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