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經民聯工商事務委員會向特區政府提交「完善輸入外勞制度」建議書 促政府主動從其他國家輸入外勞  並針對不同行業制定彈性方案

經民聯工商事務委員會主席林凱章(左五)、副主席黃舒明(左四)、委員彭振聲(右三)、許少忠(左三)、潘卓群(右一)、伍于宏(右二)、經民聯港島支部主席丁煌(左一)及地區成員林夏瑤(左二)今日到特區政府總部,向勞福局代表提交「完善輸入外勞制度」建議書。

隨著香港經濟邁向疫後復常,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人才和勞工短缺的情況和負面效應陸續浮現。經民聯工商事務委員會今日(5月29日)向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及勞福局局長提交「完善輸入外勞制度」建議書(詳見附件),就香港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人才和勞工短缺情況提出四大建議。建議包括主動從其他國家或地區協商輸入外勞,確保長遠供應穩定、探討輸入灣區人力,並提供足夠生活配套和技術培訓等。

經民聯工商事務委員會主席林凱章表示,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2022年第四季本地勞動人口(撇除外籍家庭傭工)數目只有346.3萬人,較三年前(疫情前)2019年第四季下跌16.6萬人,跌幅達4.6%。當中尤以年輕勞動人口下跌更嚴重,15-24歲本地勞動人口下跌超過兩成,25-29歲亦下跌超過一成,情況令人憂慮。經民聯工商事務委員會知悉特區政府正全面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狀況和輸入外勞機制,特此向當局提出有關建議,期望當局詳加考慮。

經民聯在「完善輸入外勞制度」建議書提出的四大建議包括 :

  1. 主動從其他國家或地區協商輸入外勞。對部分行業來說,人力短缺已是持續多年的問題,經民聯建議政府針對包括建造業在內的行業,參考輸入外傭的做法,擔當主動角色,認真與個別人力供應充足的國家或地區例如南亞國家、印尼、菲律賓等達成協議,探討輸入特定工種和數量的勞工,確保長遠人力供應保持穩定。
  2. 針對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情況,彈性制定不同方案。目前政府的「補充勞工計劃」設有多重關卡,同時對於引入勞工的行業和工種有很大限制,經民聯建議進一步完善「補充勞工計劃」,針對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不同情況,按照行業需求,制定較有彈性的不同方案,訂立行業為本、分階段輸入勞工的工種清單和配額數目,適時(例如按季或按年)作出修訂,以更適切地解決人手問題,令到情況可以逐步改善。
  3. 探討輸入灣區人力,提供足夠生活配套和技術培訓。香港鄰近大灣區內地城市,後者可以作為部分行業填補人力的重要來源地。經民聯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澳門甚至新加坡等地的做法,探討增加輸入鄰近地區的勞工,盡力提供足夠的生活配套支援,增加他們來港的吸引力。同時,可以加強與相關行業的內地院校對接,提供達到香港水平的技術培訓,以增加內地相關人才供應。
  4. 加強本地生涯規劃教育和青年技術培訓,壯大本地人力資源和人才庫。輸入外勞只是解決短期人力不足的措施。本港不少行業都面對不同程度的人手短缺問題。長遠而言,政府需加強投放於青年的生涯規劃,讓他們及早謀劃人生路向、增加出路選擇之餘,亦可認清除了專業類別職位之外,藍領工種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長遠提升有關工種從業員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