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發展綠化地是必要之惡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施政報告》出爐,社會焦點還是落在土地房屋供應的問題之上,當中較具爭議的是,政府觸碰到「檢討綠化地帶土地用途」這敏感議題。縱然一些社會人士認為,本港綠化地「一幅都不能碰」,彷彿「提出都是罪」,惟面對當前的土地供應挑戰,開發低保留價值的綠化地帶,的確是「必要之惡」。

樓價持續高企,400萬元的上車盤幾乎絕迹市區,不少中產和小家庭早已積累怨氣,公屋輪候時間過長、新居屋申請宗數破紀錄、租金持續創新高……萬家燈火,都在為住屋問題發愁,如果政府未能設法在中短期內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民怨恐怕會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政府預計到2039年人口將高達890萬,按照現時的用地和基建發展密度計劃,到2039年,除了已落實的發展項目,本港將需要額外1500 公頃用地,以應付890 萬人口(約310萬戶)的需求。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及早謀劃香港長遠的房屋供應。

過去幾年,本港的房屋供應緊張,加上政府早年沒有積極把生地轉化為熟地,令香港未來五至十年的土地房屋供應面臨艱巨挑戰。雖然過去兩年,政府在全港找到超過150幅土地,加快了土地供應,但即使這些土地全數落實建屋,也只能提供大約21萬個單位,加上其他發展項目,亦與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十年建48萬個單位的供應目標差距甚遠。政府要急起直追,必須快馬加鞭。

我曾提出,政府應研究發展綠化地帶,開拓土地資源。所說的,並非一些具有高保育價值的郊野公園,而是鄰近市區、現時多為荒廢狀態的低價值綠化地帶,如大嶼山東涌和元朗洪水橋等地。這類土地,由於鄰近發展得較為成熟的新市鎮,本身有完善的社區配套,如交通、道路,排污等,若能發展有關土地,可較快變成熟地,有較高的成本效益。

此外,《施政報告》提出,將會發展一些稱為「棕地」的新界鄉郊農地,以作為本港中期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有關土地現時主要用作工業用途,如貨櫃場、貨櫃車維修及回收場等等。政府應盡快研究有關「棕地」是否適合興建多層大廈,若能成事,必能釋放「棕地」發展為住宅的潛力。

港人生活壓力大,嚮往健康生活,如果能夠在城市急速發展的過程中,保留大片綠化土地和郊野公園,固然難能可貴,可是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普羅大眾究竟是嚮往一片綠,還是安身之所?

無疑,發展綠化地帶是一個敏感話題,特別在現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環境下,相信政府要落實檢討有很高的難度。我期望,某些政黨及團體,要切實考慮市民安居樂業的需求,而非一面倒阻擾政府開發土地;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如果堅信政策對社會有利,亦必須迎難而上,不要因為有人大聲反對而退縮。

(刊於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