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當機立斷訂定人口政策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領導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昨日推出諮詢文件,為香港結構性的人口問題,找尋出路。焦點之一,當然是落在應否輸入外地勞工這個敏感議題上。

諮詢文件引述政府最新的數字指,部分行業面對嚴重的勞工短缺問題。我們應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通過輸入外勞制度,應付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需要。

輸入外勞應付工程

香港整體發展,需要不同的人才配合。試想想,未來數年本港有多項大型工程上馬,加上新一屆政府銳意增加土地供應,可以預見大量的填海、土地開發及建築工程快將開展,建造業對勞工的需求將十分殷切。

可是,現時建造業勞工短缺問題,已明顯浮現,我擔心即使本港各界希望西九文化區及啟德新發展區等工程盡快上馬,期待政府加快造地建屋,如果沒有足夠的建造業工人,將會阻礙工程進度,甚至建屋目標。

再談護理行業,早前社聯調查發現,基層安老院護理人員流失率高達兩成,估計行業空缺一千人。調查更指出,近半護理員年過半百,未來十年踏入退休潮,人手將更為緊張。我有一位朋友,家族經營護老院生意,但因為近年請不到足夠的護理員,已決定結束業務。

提起「輸入外勞」這四字,必然會有人大聲反對,擔心會打爛本地工人飯碗。我理解勞工界的憂慮,亦認同政府應該優先保障本地工人。不過,現時部分行業面對的問題,是有工無人做,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年輕人又不願意入行。作為負責任的政府,要積極研究如何在不影響本地工人就業的情況下,按個別行業的需要輸入外地勞工。

優先保障本地工人

新加坡近年亦面對勞工短缺問題,但新加坡積極制訂措施,如訂定本地建造業員工與外地勞工的比例上限,並視乎外勞學歷和月薪,批發不同簽證,控制低技術外勞的數目。至於本地工人,政府會培養他們管理外勞,建立本地工人向上流動的階梯。

當然,香港不是要全盤照搬新加坡的一套。特區政府可以仿效一九九七年前輸入外勞只負責興建赤鱲角機場的模式,讓外勞來港只參與興建公屋及居屋,並且可向建築商附加條件,如限制本地工人與外勞的比例。至於私人樓宇,則只准聘請本地工人。

有意見認為,香港只要針對勞工短缺的行業,培訓足夠的勞工,便可解決問題。可是,培訓工人動輒需要數年時間,加上任何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都會因為市場變化而改變,單靠培訓,不能根治問題。我們必須考慮一些更具效率的方法。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關注,如何增加本港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並培訓青年人成為將來帶領社會經濟發展的精英。其實不少商界人士,亦願意提供資源及培訓機會,政商界未來應有更大合作空間。 輸入外勞,固然是富爭議的話題。一個政策有人反對並不可怕,惟政府應該有判斷是非好壞的能力,迎難而上。至於成敗得失,歷史自有評價。共勉之。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