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理性檢討通識科發展方向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日前,教育局完成文憑試各科的短期檢討,中、長期檢討也隨即展開。對於通識科,坊間有意見認為:現時課程內容太廣和太闊,高中生難以消化,因此有裁剪的必要。另外,部分主題可予刪減,部分單元則可分拆入其他單元之中。

然而,筆者認為通識科的中長期檢討,不應只局限於是否需要裁剪的問題,而是必須公平公正對待通識科六個單元的問題,才能確保通識符合「全人教育」理念;而且,通識教材、講座不能偏頗,必須涵蓋各方意見。

評核方法須改善

通識科的原意是令學生得以全人發展,為社會培養通才,確保通識科的教學對學生成長起正面作用。無奈的是,現時通識科考題往往不符合中學生水平,甚至考核一些極具政治行動式、社會爭議性很大的議題,以致學生難以掌握,更遑論分析學習。

筆者認為,通識可以是一科必修科,或者在學校裏進行校本評核,但不一定要在公開考試佔如此重要的比重。因為筆者留意到,通識科作為新高中的一門必修科,在課堂上老師想教甚麼就教甚麼,老師對某個時事有興趣,就一味強調某個時事範疇,對同學的考核難有一個客觀標準。在課堂以外,坊間教通識使用所謂「雞精書」,用類似「填鴨式」的補習方法,更是與通識強調學得開心的宗旨背道而馳,都是令眾多家長、老師及關心教育的朋友對通識關注的重要原因。

同學們對通識科並不抗拒,但對其考核方式及評核均說「cross the finger」,即看命運、看「彩數」,因為通識的評核,總是要看老師的「臉色」,跟一般科目的英文、數學等評核方法不一樣。

通識教育科作為高考的新科目,一直備受關注。無論是教育界還是社會人士,包括校長、家長、教師、專業人士、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無不關注通識教育的學科發展,最大的目的是希望香港的下一代在一個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下成長。在中期檢討中,如能檢討新高中學制通識科課程設計,使之更符合學習及中學生水平,以及增加同學選科的選擇權,則是中學生的一大喜訊。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