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玩具設計師的啟示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每逢提到香港過去有甚麼行銷世界的龍頭產品,人們往往會即時想起五、六十年代的紡織品、塑膠產品、玩具、假髮,以至較後期的電子表等;不少人認為隨着本地工業於八十年代北移,香港經濟已全面邁向服務業和金融業,已再無甚麼享譽國際的工業產品,但原來這並非事實。

提到香港目前的出口製造業,筆者當然是門外漢,但最近通過一些業界朋友介紹,才知道原來香港近年有一項產品不僅發展蓬勃,更憑着卓越品質和設計,在本港和海外贏得廣泛聲譽,更成為本地和國際市場上的人氣產品,這就是由香港公司設計,獲荷里活明星、電影公司或國際級偶像等授權生產的人形公仔(Action Figure)。這類產品手工精緻,細部雕刻一絲不苟,銷售對象主要是熱愛電影角色和人物的成年消費者。這項產品之所以能在國際上打響名堂,其實全靠一群充滿創意和熱誠的本地年輕人,十多年來憑着拼勁、毅力和永不言敗的精神,辛苦地打拼回來。據悉他們當初也只是憑很有限的資金起家,「膽粗粗」地通過電郵聯絡荷里活電影公司,並無數次親自飛往當地洽談和「造模」,經多年穿針引綫,逐步建立合作關係和海外銷售網絡。聽說該公司現在位於旺角行人專用區某商場的總店,已成了世界各地相關產品愛好者的「朝聖地」;每逢有限量新產品推出,甚至會有發燒友遠道從歐美各地來港排隊購買,不時在店外大排長龍。

香港產品揚威海外

由於產品質素有口碑,該公司更獲得近年多套國際賣座大片的電影主角造型生產權,包括《鐵甲奇俠》、《阿凡達》和《蝙蝠俠》等。事實上,Action Figure這類玩意早在六、七十年代便在美國興起,但當時大部分產品手工粗糙,對象主要是兒童;直至近十多年來,通過香港設計師的改良,令這種產品煥然一新,在國際上異軍突起,市場定位也由玩具提升至高附加值的收藏品。最近有研究機構做了一項調查,顯示近五成本港市民平日有搜集及收藏精品習慣,當中又以男士較為熱衷,每年平均在這方面花費四千四百元,女士則為三千一百元。至於首五項最受歡迎的收藏品當中,玩具就佔了三項,可見背後商機無限。

提供土壤培育創意

事實上,有從事玩具生產的朋友告訴我,從八十年代的「椰菜娃娃」、「忍者龜」,到其後的「變形金剛」、精品金屬模型車等,香港廠家的產品一向很有信譽,是國際名牌。特區政府過去不斷強調要發展創意產業,但成效一直未盡人意。正如筆者多次強調,香港人才濟濟,尤其年輕一代,其實是充滿創意和亮點的一群,關鍵是如何為這些創意人才提供合適的土壤,讓他們茁壯成長。上述年輕玩具設計師的成功故事,正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像他們靠自己雙手打拼,固然有機會開花結果,但若政府能提供合適配套,更能事半功倍。早前當局提出成立五億元的「社會創新及創意發展基金」,鼓勵年輕人申請,固然是好開始;但長遠來說,筆者認為政府應積極考慮設立一個專為年輕人而設的創業基金,讓他們發揮創意,將腦海中的創新意念付諸實現,尋找商機,此舉既可協助青年向上流,同時亦可推動本港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