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灣區考察成果豐 科技集群潛力大(吳永嘉)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組團訪問大灣區內地城市,最大亮點是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帶隊,一眾司局長隨同出訪。此次考察讓大家看到了香港創科發展的希望。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經濟充滿創新活力,且具備完整、高質的產業鏈,正可彌補本港的不足。香港應與該幾個城市積極進行創科合作,全力打造科技集群的最新平台,實現優勢互補,同時要補足先進製造業短板,以支撐本地創科產業的發展。

是次大灣區考察團,是行政和立法良性互動的好例子,說明大家都十分關注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在貢獻國家發展的同時,為香港發展尋找新機遇。

通過幾日的考察,團隊成員看到了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既有產業特色,也有文化特色。各地集中力量辦大事,發揮自身優勢,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訪問行程的重點環節之一,是參觀多家著名創新及科技企業,包括港人所熟知的比亞迪、華為和大疆等。百聞不如一見,在參觀過程中,大家都深深感受到灣區內地城市科技發展神速,特別是在科技應用領域引領潮流,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灣區科技集群待強化

根據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由香港、深圳及廣州的創新及科技業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香港與灣區內兄弟城市在科技產業方面,絕對可以「強強聯手」,實現優勢互補。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坐擁多家國內外知名創投及私募基金。而且通過政府的資金配對支持,相信香港可以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到來投資,孕育更多本地獨角獸公司。

當然,科研成果屬於香港的寶貴資產。為了避免企業在香港融資後,便到異地繼續從事科研活動,特區政府應建立融資與科研的緊扣關係,把資金引進來,把企業留下來,通過香港的平台,幫助業界創造更大的價值。過去,大疆的創辦人汪滔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後,選擇在深圳創業,成就他的無人機夢想。如果當年香港的創科環境更好的話,或許可以把大疆的科技留下來、人才留下來,使大疆這全球領先的無人機品牌成為我們說好香港創科故事的最佳註腳。

香港有稅務優勢,有先進的科技基礎設施,也有全球排名十分靠前的大學科研團隊。過去5年,香港在創科方面已經投入超過1,300億元,最近政府再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希望支持最少100個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幫助有關創科企業走完從科研到產出的「最後一里路」。這些都有助於先進科技創新企業在香港孵化,落地生根。但是,我們也應該要認識到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香港的人才配套不足、生活成本高、市場規模小、應用場景不足等問題,從而努力彌補這些不足和短板。

補足先進製造業短板

以本港正銳意發展的金融科技產業為例,目前香港有超過600間金融科技企業,比起新加坡的1,000間,足足少了四成,香港的發展步伐明顯較為緩慢。照理說,港星兩地的經濟體量和發展水平十分相近,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上述提到香港創科領域的不足之處,也是新加坡同樣面對的問題。然而,新加坡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就是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2021年,製造業貢獻了新加坡GDP的22%。相較之下,香港目前製造業的GDP佔比只有約1%。沒有先進製造業作為支撐的創科發展,必然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且,新加坡政府在創科發展方面,也敢於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規劃和部署。去年底,新加坡政府宣布推出針對先進製造業與貿易產業集群下屬5個行業(電子行業、精密工程行業、能源和化工行業、航空航太行業和物流行業)的更新版產業轉型計劃(ITM)。新加坡政府將採取新的策略,為實現從2020年到2030年將該國製造業增加值提升50%的總體目標鋪平道路。

展望未來,在特區管治團隊的帶領下,香港的創科產業正在高速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香港也可以打造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和龍頭公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次大灣區考察之旅收穫滿滿,接下來最重要是腳踏實地耕耘、把願景付諸行動,以不枉此行。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