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港台合作與前瞻 (林建岳) – 演辭

此文為林建岳博士於2013年5月27日應中華總商會邀請,在中總主辦的「企業家論壇—港台合作與交流」做專題演講。

楊釗會長、譚志源局長、張志剛先生
連勝文先生、朱琦先生、潘思亮先生、黃英豪先生
各位嘉賓、各位先生、女士,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够得到中華總商會的邀請,做一個「港台合作與前瞻」的專題演講。我就「港台兩地旅遊」、「電影與旅遊」及「港台經貿最新數據」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為新一屆的香港旅發局主席,我首先談一下對港台旅遊業合作一些新的看法。

危中找機 事在人為

港台兩地旅遊交流,其實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1988年,台灣旅客佔總來港旅客18%,大約109萬人次,是香港第二大市場。台灣旅客大部分是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商務旅客,其中很多是途經香港往返內地的廠家。但是,在2001年開始市場出現很大變化。大陸、台灣開始「小三通」。在2008年那一年,兩岸逐步開放包機直航、台灣人可以直接坐飛機到大陸多個城市。我們流失部分客源,特別是大陸在2008年實施大陸居民赴台遊政策,並在同年展開了週末直航,訪港的台灣旅客由2008年的224萬人次降至2009年的不足200萬。

在表面看來,香港的客源出現下降。但是,我要指出一點,流失的主要是過境旅客,每人平均消費還不足港幣1000元,對香港影響還不算太大。少了台灣旅客,我們業界可以用其他方法彌補損失,怎樣在「危」中找到「機」會呢?

台商不再經香港往返內地,從另一角度來看,是騰空了來往香港的機位,意味着我們有空間可以吸納新的旅客,特別是年輕人、家庭客、以及來港旅遊為目的旅客。他們的消費遠遠高於過境旅客,每人平均消費超過港幣5000元。所以,我們開始重新定位,並且在台灣做了很多新的推廣活動。

為了吸引年輕白領,我們開始力推「週末香港遊」。推廣「姊妹淘」,希望二三個好朋友結伴來港,做水療、購物、到香港著名酒店喝下午茶。又利用十月份的「萬聖節」來做賣點,反應非常良好。在上個月,我們又在台北舉辦「香港‧味道」美食展,邀請香港、台灣名人一齊來做宣傳,希望吸引到更多台灣年輕人,來香港嚐出名的美食。

至於在家庭旅客方面,我們就利用暑假,出動深得小孩子歡心的卡通人物「麥兜」做香港旅遊大使,吸引台灣一家大小來港度假。下一步是開拓台灣二線城市,例如到台中、高雄等地做推廣。去年我們在台中就舉辦大型元宵燈會,來宣傳香港的旅遊。

不同的方法,開始漸見到成果。去年台灣旅客接近209萬人次,雖然比起2008年的224萬少,但是,過夜旅客由當年的64.9萬增加到78.4萬,增幅20%。

正因為高消費的過夜旅客多了,就算平均人數比以前少,台灣旅客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益反而更高。根據旅發局的數據,去年整體台灣旅客在香港的消費超過港幣49億,比起2008年的港幣37億有很大增長,增幅達到23%。

這個經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陸港台三地旅遊業雖然近年變化很大,但是,如果我們停下來、想一想,還有什麼新市場可以開拓呢?如果,要開發新的客源,就一定要有新的產品。我最先想到的一點,就是我們近年積極向外推廣的「一程多站」。

香港.台灣一程多站

現在,香港旅發局已同澳門、三亞及廣東省等地合作,在日本、韓國、俄國、東南亞、美加及歐洲等市場,向旅客宣傳新的「一程多站」。希望能加入台灣的行程,可以令旅程更加豐富及多元化,對於兩地都一定有好處。

我今年4月1日接任旅發局主席之後,三天後已經去了台灣,和觀光局局長謝謂君會面,希望尋找未來的合作機會。共同研究在大陸、海外開拓「香港‧台灣一程多站」,讓旅客體驗兩地獨特的旅遊文化,達到雙贏。

另一個新的機遇,便是郵輪旅遊。亞洲區的郵輪旅遊,目前剛起步,區內滲透率僅為0.05%,等於每一萬名旅客只有5人乘坐郵輪,比率遠遠低於美國的3.3%,所以,市場潜力是非常龐大。

近年來,亞洲區經濟增長領先全球,尤以中國大陸表現最好,今年經濟增長仍持續強勁。大陸旅客在2011年,光花費在旅遊上的開支,已經達到726億美元,是全球第一位。

綜合多項研究,亞太區內經濟前景非常樂觀,預計到2030年,到訪的旅客將會增加到5億3千5百萬人次,區內人口不僅將達到50億,而且在中產比例上,將佔全球中產人口的六成,單是中國大陸的中產人仕就將達到10億人,這個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我們要開發新的客源,就一定要好的產品。郵輪旅遊的行程,當然不能單靠一兩個港口,而是需要結合區裡面不同的地點,提供不同的旅遊產品,才可以吸引郵輪公司可以派更多的船來亞洲。

其實,大部分郵輪公司對亞洲,特別是對中國大陸市場最感興趣。而中國政府在2009年宣佈,允許大陸旅客乘坐以香港為母港的郵輪,從香港去台灣,這已經為香港及台灣初步打開了商機之門。

我知道,2012年9月台灣推出「打造兩岸郵輪經濟圈」的口號之後,台灣當局在推廣郵輪上開始表現得更積極,並有意和香港、廈門、上海等城市組成新的航線,而我們新的啟德郵輪碼頭在下月12日將有第一艘郵輪正式到港。我希望將來陸港台三地可規劃組成新的郵輪航線,聯手對外推廣,相信三地都能獲益。

跟着電影去旅遊

我本身是做電影的,很多人都問過我,怎樣將電影來推動旅遊?這正是我今天要談的第二點,怎樣用電影來推推港台旅遊合作的一些想法。

港台電影的合作,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到了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由於港產片大受歡迎,台灣資金投入香港來製作電影十分普遍。如今,電影合作已擴大到兩岸三地的華人電影。但是,如何利用電影這個平台來推動港台旅遊業呢?

今年是剛好台灣「金馬獎」50週年,慶祝「金馬五十」,是加強港台旅遊業合作的機會之一。我知道,台灣在文化部長龍應台的提議下,推出了電影文化觀光路線,把旅遊和電影結合起來。帶大家重遊拍攝景點,來帶動旅遊業。

大家有沒有想過「跟著電影去旅遊」呢?其實很多朋友看過《無間道》之後,都問我那個天台是在香港甚麼地方,大家都很想去看看那個天台,親身體會劉德華和梁朝偉站在天台上那一幕經典場景的感覺。我相信,身處電影的拍攝場景,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體會,但是,都能夠滿足好奇心,對大家來說,都有不同的趣味。所以,電影往往是最能帶动旅遊的推銷方法。

台灣這方面做得很不錯,像《海角七號》,在屏東恆春拍攝,讓大家尋求台灣上一代人的歷史痕跡。《不能說的秘密》在淡水拍攝,帶大家到台灣的美麗海邊走一走。《艋舺》在台北萬華老區拍攝,讓大家都很想到當地嚐嚐台灣的地道美食。早年的《悲情城市》,也帶紅了台北九份的旅遊業。

其實,在過去50年,香港電影在「金馬獎」得了很多重要的獎項。我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同台灣方面合作,用「金馬五十」這個機會,一起推廣「金馬獎」電影中港台觀光路線,讓大家重溫這些「集體回憶」。

近年來,台灣當局在不同層面上,大力支持和吸引外地電影商到台灣來拍攝,推動了台灣電影業的復興。其實,香港政府也同樣在做,吸引台灣電影來拍攝,同樣鼓勵香港電影去台灣,兩地電影互相取景,將概念變成政策,推動港台電影的交流。

另外,台灣有「小巨蛋」,香港有「紅館」,港台兩地政府可以大力支持明星、歌星經常互訪演出,他們的歌迷人數眾多,將為兩地的酒店和餐飲帶來不容小看的消費和人流。

交流合作 互利共贏

第三,我講一講港台經貿的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港台兩地都面臨經貿新機遇。如何在競爭中雙贏?我認為互信是基礎。

根據資料,2012年1月至11月,香港對台灣的出口總額為92億美元,香港從台灣進口的產品總值為288億美元。2012年同期,兩地在互相投資方面,香港公司赴台投資總值為2.8億美元,而台灣公司來香港的投資總值約2億美元。雖然,港台兩地關係看來非常密切,但投資額一直偏低,我感到應該從制度上來檢討。包括,台灣當局降低陸資企業赴台投資門檻,將陸資持股比例由10%放寬至20%,能放寬在港註冊的陸資赴台投資的門檻,吸引不同領域的在港註冊企業赴台投資。當然,香港的工商界更希望港台能簽訂類似「CEPA」或「ECFA」等更緊密合作協定,增強港台業界投資的信心。

最後,我把上述的發言作如下的總結:

第一,和平、包容、互利、共贏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主流。在這大背景下,港台兩地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趨勢將不可能改變。

第二,兩岸四地同宗同源,在中國大陸飛速發展的大前提下,港台兩地更需要緊緊把握百年難遇的機會,加強互信,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第三,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是全球華人的共同家園。當前,港台兩地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和重要。弘揚中華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第一步,就讓我們開始吧!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