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港商覓出路 放眼雙循環新藍海(陳亨利) – 評論文章

新選制下的3場選舉圓滿舉行,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新選制體現了「愛國者治港」,保障了港人「當家作主」的權利,證明符合「一國兩制」方針及香港發展需要的政治和民主制度。筆者認為,港人必須倍加珍惜「由亂及治」的平穩局面。

特別是目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只要香港繼續憑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鞏固作為內地「走出去」、 「引進來」雙向平台的角色,即可把握以國家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機遇,立足中國,放眼亞洲,開拓新藍海。

一直以來港企的主要客戶是歐美市場,但近年因新冠疫情及歐美市場方方面面的不確定性因素,不少同業大嘆生意難做。然而,一片新藍海正在眼前。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建構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全面促進消費,即使在疫情最艱難的時期,中國品牌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都如期舉行,顯示落實政策的決心。加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今年1月1日生效,進一步削減關稅及貿易壁壘,目標10年內取消所有關稅。由東盟國家生產,出口銷往內地,是大有可為的經貿新路線。

經貿新路線:東盟生產出口內地

事實上,不少香港廠家早已在東盟設廠,其中一個原因是東盟有勞動力成本優勢,加上區內點對點物流鐵路段,以及一體化的清關程序,隨着內地工人薪資提高,可以預見東盟出口的服裝將更有競爭力。我認為,內地生產鏈將保持上游、資金和科研的優勢,結合東盟生產,將建立更高效緊密的亞洲供應鏈。

另一方面,中國品牌不斷崛起,例如李寧、安踏、361、海瀾之家等,他們亦有興趣與港商合作,因香港的設計擅長運用創新意念及嶄新物料,並有敏銳的國際潮流觸角,而且根據筆者以往的經驗,內地品牌的訂單價格,不會比海外品牌低。

可是,2020年東盟出口至中國的服裝類產品只有25億美金,相較出口往美國達216億、歐洲92億、日本63億,反映無論是香港或東盟的廠商,都未曾真正開拓內地市場。筆者早前出席東盟紡織工業聯盟(AFTEX) 的線上會議,向東盟企業家分析內地雙循環格局下的機遇與潛力,他們都反應雀躍,深感興趣,期待疫情後可組團到內地探索商機,香港紡織及製衣界亦不可錯失良機。

併船出海 搶佔亞洲市場

筆者以往亦多次建議,港企應與中國品牌「併船出海」,共同開拓銷售東盟、「一帶一路」市場。東盟國家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結構年輕、人均收入提高,當地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快速擴張,消費潛力巨大;中國品牌產品性價比高,正對應了其需求。而港企則擁有廣闊的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運營經驗優勢,與「外循環」的國際市場有緊密聯繫。港商與中國品牌合作,優勢互補,利用亞洲供應鏈的優勢,一同服務內地消費者、搶佔東盟市場,甚至可以衝出亞洲,進軍世界。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和開放的經濟體,一直緊貼內地的發展,並從中發掘互惠雙贏的商機。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50年亞洲將佔全球GDP 52%。未來是亞洲的時代,港商應及早把握國家雙循環帶來的機遇,在亞洲一體化的新浪潮中搶佔一席位。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