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李小加,人工絕不少加!(張華峰) – 評論文章

為16萬公務員制訂加薪指標的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將於5月公布新一輪薪酬趨勢調查結果。由於指標是參考私人機構的加薪情況而訂定的,如果公務員有得揀,其中一個肯定他們會揀的,就是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

根據港交所的年報顯示,行政總裁李小加2013年的整體薪酬,絕不「少加」,涉及現金報酬的年薪有1928.3萬元,股份獎授福利達到1892.5萬元,合計達到3820.8萬元之多,較去年2457.5萬元整體報酬增長55.5%,比起2011年的2307.5萬元更加大幅加薪了65.6%之多。可真教一眾打工仔羨慕不已!
  
四年何建樹?港所真慷慨!
 
如果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港交所老闆們(股東)當然不會有異議,但可惜的是,現實並非如此。港交所近年的成績是「有目共睹」,股東應佔溢利大多是在40多億至50多億之間游走。2013年最新業績賺了45.52億元,雖然較2012年有11.5%增長,但仍然是較2011年50.93億元低約一成。在公司盈利沒有顯著增長之下,將盈利與李小加的薪酬走勢放在一起,的確會讓股東們氣結。再看看股價,李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一職是2010年1月16日,當時的股價是131.23元(已計及派息、紅股等因素),至昨日(3日)港交所股價亦只不過是126.8元,四年來股價毫無寸進,實在令人難以明白港交所董事局何以如此慷慨!

港交所正面對全球的競爭,以往靠 IPO、特別是中資企業上市「食胡」的先天條件,隨著大企業上市已經七七八八,優勢已不復再。港交所現在要靠日常成交額的增長去推動盈利,及依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逐步帶來的貢獻,來增進業績也是困難重重。
 
長前海志氣,砸自己雙腳
 
說起LME,大家當然想起力主高價收購的李小加。中國現時是商品消費大國,做商品結算肯定是大趨勢,特別是在預期人民幣將會自由兌換之下,一間有信譽、以香港為家背靠祖國的商品交易所,本來理應是近水樓台,但LME 至今未能打入內地巿場,大大局限了其發展。但令人奇怪的是,《大公報》於4月1日的報道,引述李小加建議前海建立真正的商品的現貨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更表示如果前海建商品的期現貨交易所,根本不用做招商引資,期貨公司一批一批都會衝進來,投資銀行、律師、服務業也都會進來,幫前海打造為一個金融期貨中心。

李小加上述的這番話,與他的職責不相稱。不要忘記,港交所當初收購LME,為的就是要發展香港其中一個「金融死角」,即是商品期貨交易市場,為內地用家和投資者服務。但他現在偏偏建議前海搞商品期貨交易,豈不是要來跟LME爭一日之長?他提出這個建議,心中究竟是有何所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希望他別忘記,他支了港交所3820.8萬元年薪,總得要為交易所和金融服務業,謀一條好的出路。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