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李小加對業界「應有之義」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上周的一個晚上,我和業界代表,包括界別內十個協會,再加上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就涉及業界經營狀況、以及港交所(00388)剛剛進行有關收市競價及市場調節機制諮詢,跟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進行交流。事後有傳媒以「李小加張華峰『世紀飯局』破冰」的大字標題作了報道。雖然標題有點誇張,但會面氣氛的確比較融洽。

作為金融服務界議員,我跟證券業界一起向港交所反映意見,爭取權益,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沒有甚麼需要大驚小怪的地方;而港交所作為一家上巿公司,要為股東尋謀求最大的利益,固然是無可厚非。問題是她不是一家普通的上巿公司,而是兼負發展本地股票巿場的重任,也是獲得政府支持,享有「獨家經營」地位的交易所,而過往我們的一班中小券商,雖在促進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立過汗馬功勞,也只是被視為巿場參與者,未被視作夥伴關係,故彼此便易生矛盾和磨擦。
 
倘真心聆聽,可締造雙贏
 
其實,只要港交所稍為改善與中小券商的關係,肯以夥伴關係相待,或真心聆聽業界的意見,積極回應,只會促進雙贏。因為本地的中小券商,一直生於斯、長於斯,對本地場發展有濃厚的感情,是不會建議任何傷害本地巿場發展的建議,也會對合理的改革作出支持。

自從年前取消最低佣金制以來,行內競爭日趨白熱化,加上銀行界引入割喉式經營手法,在交投淡靜的日子,無疑令業界經營環境雪上加霜,掙扎求存。在「滬港通」去年11月中開通之後,原先預期的「滬港熱潮」沒有到來之餘,業界期待的「北水南調」亦告落空。雖然港股交投有所升溫,12月和1月都有不少交易日都有超過1000億元成交,但只是久旱逢半點甘露,未能對業界經營困難帶來實質幫助。
 
經營滬港通,業界投資大
 
反而,個別券商更需投資大筆資金,以便能經營「滬港通」的業務,但如今投資熱度跟原先預期相距甚遠,回本期都要比原先長。又部分希望加入「滬港通」新業務的中小券商,卻礙於經營門檻不低而卻步,港交所出手助他們一把,也是應有之義,何況市場因此搞活了,成交多了,對彼此均有好處。

例如,現時券商參加營辦「滬港通」業務的話,要根據每個月的平均每日買入A股金額,每月交付20%的結算備付金予相關單位,作為一項風險管理的措施,無形中增加香港券商的資金壓力。大家要知道,香港券商替客戶買入A股,股份都是寄存於港交所旗下的子公司,且A股買賣是先錢後貨,並不存在交收風險,再收取20%結算備付金,等於把資金已經緊絀的中小券商排於門外。故港交所實應向上交所或中證監反映,以免扼殺本地中小券商的商機。而且,因應「滬港通」反應欠佳的前車,今年稍後極可能開通的「深港通」,也宜設法增加巿場參與程度為主要考慮,故港交所應盡量吸收任何新增的開支,讓本地券商可以不用有額外負擔之下,增加經營新業務的空間。
 
免新增收費,減券商負擔
 
日常業務方面,中小券商在使用聯交所這個交易平台時,都要負擔不少高昂費用,如為了接駁領航星交易系統,便已令不少中小券商大感吃不消。故我希望港交所今年能再多減10台股票報價機的費用,以進一步減輕我們負擔。

翻查港交所近年的收入情況都非常理想,2013年全年收入超過87億,2014年上半年已經有超過46億元,還未計及11月滬港通開通之後的「成交盛宴」新增收入。若能在體諒中小券商營困難方面多走一步,也是「應有之義」!希望港交所在制訂新年度預算時,能給業界帶來一點好消息。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