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未雨綢繆抵禦天災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日本近日遭到超強颱風「飛燕」吹襲,多個地區受嚴重破壞,引致數百人傷亡,汽車被吹起,亦有不少建築物被摧毀。其中大阪關西國際機場水浸及停電,又因為運油船撞毀大橋,令機場要完全關閉。日本長期面對天然災害威脅,已興建了大量防禦天災的設施,但面對二十五年來最強的颱風,亦只能減低傷亡。

香港每年亦會受熱帶氣旋吹襲,不能忽視颱風的威脅。剛過去的八月較正常多雨,日照時間是有紀錄以來最短,更多次發出暴雨警告。連日下雨令市民亦帶來不便,新界北部亦曾出現嚴重水浸,造成財物損失,居民要狼狽走避。但與此同時,市民亦留意到市區沒有出現水浸,以往中上環、銅鑼灣和旺角經常有嚴重水浸,不過隨着幾個大型地底儲水池相繼投入服務,加上政府多年來不斷改善防洪設施的努力,讓我們面對惡劣天氣時,有更大的承受能力。

防禦措施不能輕率

防禦性基建工程雖然不顯眼,也不易得到市民的掌聲,但政府確實做了不少功夫,守護着我們的安全。香港土地有限,很多時要使用到山邊的土地,一旦發生山泥傾瀉後果會非常嚴重。不少市民還記得七十年代西半山旭龢大廈被泥石流沖至倒塌,造成逾百人死亡的慘劇,其後政府推出全面的斜坡政策,一方面大力加強對斜坡的保護工程,另一方面亦制定嚴格的標準,要私人業主負責斜坡維修。近年山泥傾瀉的事故大幅減少,亦鮮有人命損失,是整體社會共同努力的成果。

近年新界北部低窪地帶就經常水浸,而且一旦主要道路受阻,整個地區的交通幾乎陷入癱瘓。市區土地有限,愈來愈多市民居住在新界,包括新發展區及較偏遠的村屋,假如遭遇惡劣天氣「就有家歸不得」,市民實在難以接受。生命財產攸關

想要善用土地,基建設施必不可少,防洪排水系統、斜坡維修、樹木管理等等,都是關乎市民財產及生命安全的防禦設施。隨着氣候變化,惡劣天氣可能變得更頻密、更具破壞力,我們要以前瞻性的思維來規劃地區設施,使我們的城市能夠抵禦不同天災的威脅,政府亦要加強通報機制,培養市民應付自然災害的意識,保障市民的安全和財產。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