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航運中心,坐擁亞洲第二的超級遊艇保有量,天然海岸線長達 1,180 公里,島嶼資源豐富,具備發展高端遊艇經濟的獨特優勢。然而,面對新加坡、杜拜及內地沿海城市的激烈競爭,香港若未能及時破除政策與基建瓶頸,恐將錯失年均潛在 45 億元的經濟收益,更可能在大灣區「休閒經濟圈」的競合中喪失核心話語權。
爭奪遊艇經濟即爭奪高附加值經濟
遊艇產業作為高附加值經濟板塊,鎖定全球超高淨值人群( UHNWIs)。這類客群年均消費逾 500 萬元,將遊艇視為「動產資產」,需求涵蓋泊位租賃、維修保養、水上活動及跨境跳島體驗。其消費鏈條極長,直接帶動金融、法律、保險、會展等專業服務業發展。根據亞太超級遊艇協會數據,全球超級遊艇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的 216 億美元躍升至 2032 年的 452 億美元,亞太區更以年均20%增速成為全球增長之極。換言之,爭奪遊艇經濟即爭奪高附加值經濟,連人帶艇加上其連帶的消費鏈條,皆令識者垂涎。
其他城市零和香港優勢令人細思極恐
針對這批高購買力、高質人群,新加坡實施「定點停靠,就近聯檢」通關模式,並減免船舶註冊費;深圳、廣州通過國際遊艇展年均吸引數萬高端客群;杜拜更以稅務優惠及外資全資持有政策,吸引全球船主轉移註冊地。相比之下,香港似乎未能擴大自身優勢,非但未有擴大泊位數量以爭搶市場,在政策方面亦未有對於艇主提供便利,一如以往在繁瑣的出入境程序(需提前 24 小時申請)、「 182 天規則」(境外遊艇停留超半年需重新註冊),以及船員資格限制(如強制本地知識測試)等範疇,大幅削弱國際遊艇停泊意願。 2024 年訪港遊樂船旅客僅 680 人次,佔整體旅客不足 0.002%,數據折射香港對於遊艇經濟的敏感度不足。
做大棋盤以灣區思維協同破局
內地正調研《粵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方案》,便利高端客群出遊,讓港澳遊艇在有效期內可多次出入指定的內地口岸,此乃「港艇北上」。對此,特區政府似乎暫未有正面回應有關措施,令人扼腕。筆者認為香港不能望看鄰近城市將香港乃至全球的遊艇高端客人吸走,但的確,單打獨鬥實難突圍,倒不如以灣區思維整合資源,與深圳、廣州一同發揮互補優勢,構建灣區遊艇產業聚落。
具體方案可以參考借鑒廣東《粵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方案》,乃至進行逆向思考,吸引「北艇南下」。始終,香港有強大的交易優勢,遊艇在香港交易及提供高端服務、在內地保養維修,最合乎性價比。香港亦可積極思考為「北艇」在香港水域自由行提供更大誘因,比如通關便利化、「免擔保入境」、「牌照互認」、「一地兩檢、灣區暢行」等方案,目標旨在讓灣區艇主可以視整個粵港澳為一個整體航點,無負擔出行。
筆者小時候讀到香港發展,靠的是維多利亞港的「水深港闊」,這是我城的珍貴資產,至今仍然能在遊艇經濟的戰場上發揮作用。事實上,遊艇不僅是奢侈品單次買賣,關鍵是艇主與及其高端消費力。總的來說,香港需要認清這個數以十億元計的商機及其槓桿效應,加速引流。
原文刊於橙新聞:
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88277/?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