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整合政策資源 推動青年發展(龐朝輝) – 評論文章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講話中指出,港人要重視青年事務及發展,「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本屆特區政府將原民政事務局改組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希望透過制定整體青年政策,關注包括青年成長、學習、工作、居住等「四業」問題,達到培養青年對國家的認識、愛國情操、世界視野以及多元發展目標,特首李家超亦着力訂立《青年發展藍圖》,這將是政府為推動青年發展而制定的重要指導文件,除了勾劃出整體青年發展工作的願景、指導原則和主要工作方向,亦會列出相應的未來工作目標、行動措施及成效指標。

筆者從事青年專業發展多年,樂見本屆政府堅定不移為青年發展制定指標及藍圖。以藍圖作為發展大綱,能令政府把資源整合起來,以方向及結果為目標,透過政策整合、部門間溝通聯繫,更好推動青年政策。要令青年人感到未來可期,必須透過教育。以及在就業及生活配套上提供更好支援及鼓勵,締造正向思維與社會氛圍,把香港營造為未來大灣區、東南亞地區以至世界的聯繫中心,配合職安友善及居住環境友善政策,確立青年發展的大方向。

助在職人士進修 釋更大潛能

在擴展青年就業和創業機會上,除了要吸引海外人才,政府亦必須平衡本地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協助在職人士繼續進修與事業發展,保住香港勞動力,釋放本港勞動市場更大潛能。政府以往主要透過培訓基金贊助,鼓勵在職人士進修,但相比外國,香港在職人士選擇再培訓及繼續進修的比率仍然偏低。要締造有吸引力的職場階梯,必須在創意及科技產業發展的新職位,以及現有產業在「再工業化」進行職務鞏固上,取得平衡。

至於國際人才方面,競爭十分激烈,以往港府及一些大型機構為吸引人才,提供豐厚資助或獎學金,但不少海外人才在香港獲取獎學金後,未必選擇留港發展;另外,根據教資會資助大學學位課程的數字,接受教資會資助的非本地生人數每年遞增,去年為13,000多人,當中近6成半為內地學生,但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安排計劃申請數目,卻未見升幅,反映不少內地學生在香港就讀大學本科及研究院後,均選擇離港。

以銀彈吸才 也要完善生活配套

面對人才外流,要建立好境外人才網,除了銀彈政策,亦必須為他們建立聯繫渠道,例如設立校友組織、建構一些區域及國際職業網絡,以提供更貼身的生活配套支援,相信以香港低稅制、經濟自由等優勢,將更有效吸引外地專才來港。

施政報告亦提出,教資會未來會加大力度,提升STEAM的學科比例達35%,相信未來新一代在產業結構性轉型、推動再工業化及創科行業提供更大支持下,有更多職業發展的機會。

2019年社會事件發生至今已三年多,但帶來的對立思維仍未充分化解,政府必須強化青年的國家觀念、民族自豪感和法治意識,除了鞏固教師對國家觀念及法治意識的認知,通過基本法測試等加強教師培訓亦甚為重要;已離開校園的青年人,則較難從透過教育着手改變,當局除了在不同渠道宣揚國家觀念及國民教育,較軟性的做法是把制度及資助政策更傾向協助這群青年人,利用導向性政策,減低他們對社會的戾氣,現時關於青年置業及住屋需要的問題,在社會獲廣泛討論,透過如青年宿舍計劃,以及提供更多優惠政策,令青年人較易上樓,有助他們更長遠計劃扎根香港。

總括而言,青年政策必須以青年獲得感與成就感掛鈎,配合更貼地跨部門政策,全方位協助青年人,才是上策。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39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