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為推新舉 開闢機遇振信心(林健鋒) – 評論文章

2025年施政報告正式公布,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回應國家戰略與本地需求,充分體現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的擔當與進取,既展現施政團隊遠見,亦體現出社會各界團結一心、為市民福祉建言獻策。報告內容務實進取、政策貼地到位,不僅為商界帶來驚喜,更為香港社會注入信心與動力,振奮人心。

今次施政報告是一份有溫度、有靈魂的發展藍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處處體現對民生與企業的關顧。無論是再度延長「還息不還本」安排、擴展「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還是減收工商業污水附加費,都是實實在在的支援措施,協助企業在複雜經濟環境中穩步過渡。這些政策不僅及時,更是展現特區政府與企業風雨同舟的決心。

施政報告在招商引資方面提出多項創新舉措,包括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門檻、推動高端遊艇經濟、發展「跳島遊」等,都是經民聯長期爭取的政策。這些措施不僅能吸引資金和人才來港,更能推動旅遊、金融、科技等產業多元發展。經民聯一直積極協助特區政府在全球招商引資,樂見特區政府成功引入歐洲飛機維修企業落戶香港,有關企業將帶來可觀經濟收益和大量職位,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至於新資本投資者入境人士住宅物業投資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令到投資者在資金運用方面更有彈性。

為北都區建設拆牆鬆綁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推動香港融入國家大局、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所在。筆者多年來積極倡議加快北都區發展,對今次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突破性政策感到非常鼓舞,樂見特區政府敢做敢為,大刀闊斧為北都區發展「拆牆鬆綁」,包括採用多元發展模式如「片區開發」、靈活批撥土地,更將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全面提速發展進程,充分反映特區政府銳意創新、打破常規的決心。

我們希望特區政府可進一步採用更具彈性的地價支付方式和財務安排,提升市場參與北都區建設的意慾。這些措施不僅進一步鼓勵特區政府聆聽業界意見,更將助力特區政府實現「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在特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北都區必將吸引更多龍頭企業和國際人才進駐,打造創科、金融、物流多元融合的經濟新高地,為香港注入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

香港最獨特的優勢在於「一國兩制」,既能依託內地龐大市場,又能保持國際化特色。施政報告中多項政策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包括深化大灣區合作、拓展「一帶一路」市場、推動綠色金融與低碳轉型等,都是極具前瞻性的部署。香港應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國際資金與技術落地香港。

明確責任 落到實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該項制度的推出,令特區政府做到每個崗位的工作貢獻度、工作效率、專業程度達至最大化;能追本溯源,賞罰分明,從而提高施政成效。「部門首長責任制」制度直接將責任清清楚楚放在部門首長個人身上,做到循名責實,參驗其效。有助打破過往部門之間的行政壁壘。這種做法貼地務實,絕對是對症下藥之舉,有助提升治理水平,確保施政更貼近社會期望,值得大力肯定。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年來,儘管經歷風雨,但始終保持開放包容、法治健全、安全穩定的核心優勢。這既得益於國家的堅定支持,也彰顯「一國兩制」的巨大生命力。今天的香港,正展現新階段新發展的昂揚奮發氣象,社會各界凝聚強大共識,並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強大合力,共同開創更好明天。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