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發布新一份《施政報告》,醫療政策方面,政府繼續推動基層醫療及各項醫療改革,除了積極籌備香港第三間醫學院,以增加本地醫療人才培訓規模,緩解醫療人手短缺,亦有助提升香港醫療教育水平。另外,強化及賦權基層醫療服務及其標準,建構更完整跨專業服務網絡。擴展家庭醫學門診預防、篩查、護理服務及增加服務量。
政府亦加強「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以試點形式推行乙型肝炎篩查,推動社區藥物名冊和社區藥房計劃,加強慢病管理;加速實現在全港18區均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的目標。強化公營及資助牙科服務,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及非政府機構加強於社區提供口腔健康服務。
監管方面,政府會透過實施《私人醫療機構條例》,加強監管醫療處所和醫療專業人員。精神健康方面,政府會恒常化中學實施三層應急機制,並加強駐校社工處理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能力,鼓勵更多學校人員接受有關精神健康急救的訓練。
醫療政策要更細緻規劃
但怎樣能提供更多昂貴藥物資助給有財政壓力的病人,怎樣利用內地較平價的藥物提供更多選擇,加強公私營協作,增加公營醫療工作幸福感及歸屬感,增強基層醫療網的支持及中西醫結合以長遠減輕醫管局負擔等等,則要更細緻規劃。
這份報告的施政理念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各項計劃能否有效落實,以及能否真正回應市民的迫切需求。宏偉藍圖和具體措施要實現,必須透過跨部門協調、程序簡化、財政承付、市場反應等。部門首長設立更透明的責任制度,有助部門間為績效加速推進措施和提升效率。
至於一些發展政策,如北部都會區及創科發展,經濟效益需較長時間顯現,如何平衡長遠戰略與市民當前的獲得感,以免給市民感覺政府雄圖偉略和市民民間疾苦脫節,政府需多加解釋。輸入外勞、土地用途變更、資源分配等方面,政府需謹慎平衡不同界別及階層的利益,才能達到更強社會共識,亦需要部門及區議會等協助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減少市民與政府想法分歧。
總體來說,這份施政報告的實際效果,最終取決於政策在各部門相互協調下執行的力度、細節安排,以及應對變化及挑戰的能力。社會大眾必然會密切監察各項承諾的落實情況及最終成效。
刊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