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政府支援打開「科研成果量產化之門」(陳亨利) – 評論文章

中央近日出台新措施,讓滿足一定條件的港澳台居民可申領在內地的居住證,不僅為香港居民前往內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對香港和內地的社會經濟合作打開了一道「大門」,共用國家發展機遇,共享國民待遇。「大門」已開,落實措施的「小門」,就需要特區政府進一步與有關部門研究推行,以及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落實。

國家推進香港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事實上,香港基礎科研較為突出,下一步要把科研成果量產化,企業或工廠參與應用研發是不可缺少。由於研發的成本和風險是非常高的,一般企業難以自行承擔,故此各地政府提供支援政策,是普遍合理的做法。然而香港工廠早遷往內地甚至海外。港企到內地或海外進行研發活動,難獲得特區政府的援助,導致很多科研成果難以實現市場化、量產化,沒有得到實際應用。

中港建一站式審批

要開啟科研成果轉化這道「門」,特區政府應放寬香港企業在內地式海外進行研發的支援限制。中央及各省、市政府都有不同的招商引資及支援政策,但港商未必完全了解細節及申請程序,若香港與內地政府可共同設立一站式的審批窗口,協助和協調港商善用支援政策,就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香港工業的另一難題,是中小企業進退兩難的困局。內地生產成本上漲,具規模的企業多已逐步外移,然而到海外重新創業的風險很高,加上近期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的影響,一旦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小企便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中央政府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為有意拓展的企業創開方便「大門」。早前我出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港合辦的「與央企共贏『一帶一路』機遇—產業園區投資環境交流會」,分享建設海外產業園區,在場不少港商對與國企合作表現出濃厚興趣,希望借助國企的硬實力,「併船出海」建設海外產業園拓展機遇。

我認為特區政府應撥出資金,為打算遷移到中資企業興辦的海外工業園設廠的港資企業提供軟貸款。八、九十年代,韓國政府就提供了軟貸款積極支持韓企搬廠到海外,使韓國服裝產業得以延續,今天更成為亞洲時裝設計的重鎮。

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再工業化,打造高增值的產業,創新、科研及轉化是關鍵, 企業是主力,政府並非旁觀者,而是主導者,需要在政策、資金、人才、資源及市場等方面互相配合、主動協調,才能為本土工業再次起飛創造條件。期望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拆牆鬆綁,打通一道道小門,與國家連綫,與時代接軌,才能繼續發揮所長。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