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推動基層醫療 落實優質健康服務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新一屆立法會討論並通過了一項議員議案,促請特區政府以「重治療,更重預防」的方針,落實推動「基層醫療十年計畫」,對此,我和經民聯同事都是支持的。

  本人一直關注香港醫療問題,過去六年曾經擔任醫院管理局成員,至二○二一年才卸任,因此,非常了解公營醫療系統長期面對的沉重壓力,包括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動輒以年計,內科病房牀位經常不敷使用等等,儘管近年當局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持續增加,但公營醫療系統仍未能充分滿足社會的需要。

  很明顯,上述狀況必須改變,但恐怕我們並沒有獨步單方,而是應該多管齊下,採取短、中、長期的措施應對。

醫療服務流程應電子化

  短期而言,當局應優化現有的資源配置及醫療管理流程,善用科技,將醫療服務流程電子化,讓病人接受更快和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當局可進一步鼓勵公私營合作,包括推廣專科門診協作,以合理分流病人,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至於眾所關注的醫護人手短缺問題,立法會在去年十月二十一日已通過《二○二一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讓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只要符合某些條件,亦能夠在香港取得註冊資格行醫。條例既已修訂,當局理應加快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減輕前綫醫護人員壓力。

  隨着本港人口漸趨老年化,對公營醫療系統的服務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所以,中期而言,我們必須設法提升相關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醫管局現正投放二千億元以推進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同時亦在籌備投放二千七百億元以推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不過,我認為作為相應配套,當局也應盡快就未來的醫護人手需求作出預測,並提升醫療教學和培訓設施,包括考慮興建第三所醫學院。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若要有效減輕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的壓力,就應該標本兼治。長遠而言,當局應制訂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以及訂立健康指標,讓廣大市民提升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我認為,國家在二○一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公布的《「健康中國二○三○」規劃綱要》,值得借鏡參考。該綱要強調「共建共用、全民健康」,倡導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行健康生活方式,並設立多項主要指標,包括人均預期壽命、居民健康素養水準、每千名人口執業醫師數目、個人衞生支出比率等。同時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發展智慧健康醫療,推進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國民健康資訊服務等。

醫療資源須重新分配

  香港若要立竿見影推動基層醫療,就需要盡快重新規劃醫療服務的資源分配,可採取的措施包括:增加投放資源,完善社區醫療網絡,把地區康健中心推廣至全港十八區;同時加強社區中醫服務及中醫藥推廣,發揮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的傳統優勢;也應增強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的培訓,以及推動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醫療專業,加強社區服務。此外,當局應逐步擴大主要嚴重疾病的篩查計畫,並鼓勵市民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毫無疑問,當局也要加強宣傳教育,設法讓市民遵循健康生活的模式,最終目標應該是建立覆蓋市民全生命周期的優質健康服務。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