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拓多元旅遊 增新興景點(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復常後的首個「五一」黃金周,本港旅遊業及零售業市道暢旺,尖沙嘴、銅鑼灣等購物熱點人流不絕。

然而,經過3年多的疫情,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有不少轉變,特別是年輕及高消費旅客,他們不滿足於吃喝玩樂,更追求文化體驗和綠色深度遊。

香港旅遊業需要開展多元化的發展,以滿足不同旅客的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香港是國際旅遊的熱門目的地,擁有美食天堂、購物天堂等美譽。通關後雖然旅遊業明顯復甦,黃金周訪港的內地旅客人數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5天假期共有60萬名內地客訪港,但人數只是回復到過去高峰期的60%。

從今次黃金周所見,內地遊客的消費模式改變了不少,從過往單純的購物和吃喝玩樂等,轉變為追求體驗當地人文風情、開拓眼界的深度遊。

坐落在西九龍的故宮博物館、M+博物館成為文化新地標;位於廣東道的舊油麻地警署,大批內地旅客逼爆「打卡」;內地旅遊平台最新報告顯示,博物館、咖啡館、小眾展覽等成為搜索熱詞。有關新旅遊趨勢為香港旅遊業帶來新的挑戰。

旅客眾多的同時,亦有人埋怨在香港的旅遊體驗欠佳。有訪港的內地旅客形容,香港沒想像中靈活,大部分的士和部分食肆只收現金,令到早已慣用手機電子支付的旅客感到徬徨;亦有旅客因沒有使用八達通的習慣,在尖沙嘴天星碼頭爭先恐後地搶購船票。

推動現金電子支付並行

在後疫情時代,香港需要開拓更多元的新路綫,吸引高消費旅客常來香港及多玩幾天;政府應與業界合作,推動科技應用於消費,實施現金與電子支付雙軌並行。同時要加強推廣及宣傳,讓不同人士來到香港都感到方便,在旅遊體驗上做到盡善盡美。

我認為,政府可鼓勵業界開拓更多元化的旅遊產品,促進旅遊業的創新和升級。例如開拓單車遊、遠足遊、沙頭角文化深度遊等。此外,當局亦應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發展一程多站的旅遊模式,吸引旅客前往大灣區多地旅遊,並以香港作為往返基地,以吸到更多長途旅客及高消費旅客來港。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疫情後世界各地都各出奇謀爭奪高端旅客,香港不應落後於人。政府應與業界攜手合作,擦亮香港旅遊業的金漆招牌。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