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撤辣」到「購房通」 冀施政報告再助穩樓市(龍漢標)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將於下周三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筆者對這份施政藍圖,當中如何提振樓市、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以及促進本港經濟的政策,抱有殷切期待。

近年香港房地產市道不景,雖然住宅市場已漸見回穩,但商舖及寫字樓空置率仍然偏高。在此市場氣氛下,銀行對物業按揭,以至項目融資貸款的態度趨於審慎,這無疑削弱了發展商的資金流,以及參與北都發展的能力。

宜續以稅務寬減適度調節樓市

樓市的發展無疑是受到經濟周期和市場前景等各項客觀因素所影響,但政府則可以透過房屋政策和稅務手段去作適度調節。觀乎特區政府去年全面「撤辣」,撤銷各項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的稅項後,2024年全年住宅物業成交量顯著回升至接近6萬宗,升幅達兩成以上,反映出稅務寬減後,令需要置業的市民受惠,同時亦改善了物業市場的流通量。 透過稅務寬減帶動房地產發展的例子並非香港獨有,英國政府於2020 年為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推出了土地印花稅 (Stamp Duty Land Tax) 的臨時減免措施,將減免置業印花稅的門檻提升至50萬英鎊,結果有效帶動樓市成交,裝修及傢具等生意、銀行按揭業務亦有所改善,達到提振內需並穩定經濟的預期效果。以上香港和海外的例子,都說明了稅務寬減,確能有效促進樓市復甦以及提振經濟。

此外,世界各地不少政府都透過投資、專業移民計劃,吸納高資產人士和高端人才,藉以推動經濟和創新產業的發展。環顧這些投資移民計劃當中,不少可以透過置業投資取得居留權,如西班牙的黃金簽證,可透過投資50萬歐元於房地產取得居留權。而中東的杜拜,亦可以投資逾50萬美元房地產而獲得居留簽證,從而吸納投資移民帶來的財富,衍生長遠的經濟效益。以上寬減稅務的例子、吸納高資產人士的置業移民政策措施,可供特區政府在提振經濟和樓市政策上參考借鏡。

「乘國家發展東風 振興香港經濟」

在過去一段時間,筆者曾經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寬減住宅樓宇印花稅,以減輕年輕和中產家庭的置業負擔,推動物業成交量,亦有助穩定樓市並帶來經濟效益;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對住宅物業投資的限制,提升投資房地產獲計入符合最低的投資門檻;以至要求特區政府積極向中央爭取推行「購房通」措施,讓內地來港人才,能夠以閉環方式調動內地資金在港置業安居。

筆者相信上述政策建議均有助樓市平穩發展、帶動經濟。展望行政長官新一份施政報告將乘着國家發展的東風,持續振興香港經濟,帶領香港邁向更繁榮的未來。

原文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