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張曉明為「兩難」議員指出路 溫和反對派應順民意支持普選 (林建岳)

目前,一些溫和反對派議員對於是否支持政改存在「兩難」,心態患得患失,主因是未能以宏觀角度權衡政改的利害得失,以為綑綁否決是安全系數最高的選擇。在中央官員周日與立法會議員見面的會議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對於仍感投票「兩難」的議員,提出五點供他們考慮,包括香港主流民意、議席得失、對立法會普選的關聯影響、對經濟民生的影響以及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張曉明提出的五點考慮洞幽燭微,切中肯綮,讓反對派議員看清否決政改之害,不但給香港社會帶來災禍,而且逆民意損害自身利益。張曉明在多次公開講話時,都特別強調要換位思考,以其他人的角度、位置、關切點去考慮,從而更全面地看問題。在政改進入關鍵時刻之際,張曉明再次提出換位思考,從一些「兩難」議員的角度去權衡支持或否決政改的利弊,為所有立法會議員尤其是反對派溫和人士,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和說服力的分析。

去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為特首普選作出決定,已經規定了普選方案的核心要素,社會亦已有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按道理,議員不應在政改臨表決之前才面臨「兩難」。其實,一些溫和反對派議員在政改投票上的「兩難」,並非是他們不希望特首普選落實,而是擔心支持政改會遭到死硬派及其支持者的狙擊, 流失選票;如果在激進派綑綁下否決政改,責任也是由所有反對派議員「均分」,從而減輕民意壓力。顯然,他們是被迫綑綁。然而,這種盤算卻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五個考慮高屋建瓴視野宏闊

張曉明在講話中提出的五個考慮,高屋建瓴,視野宏闊,值得有關人士細細思量。先看第一個考慮:香港主流民意。張曉明指出,香港社會支持普選方案在立法會通過的主流民意已經形成,而且很扎實,很穩固,不可逆轉。這可以體現在多個不同機構的民意調查,支持政改的比率由超過半數以至六成以上,明顯壓過反對政改的民意。121萬個撐政改簽名,更是實實在在的民意聲音。撐政改的6成市民也包括溫和反對派的支持者。如果反對派忤逆民意否決政改,顯然是公然與主流民意為敵,成為民意戰的最大輸家。

再看第二個考慮:議席得失。議席是政黨的生命線,也是政治力量的體現。從政人士在決定政改投票時自然要考慮議席的得失。溫和反對派的得票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中間選民。這批選民取向較為務實理性,也認同2017年落實一人一票選特首。如果反對派議員最終漠視其意願否決政改,必定會在之後的選舉中遭到「票債票償」,大批市民將用手上一票向反對派議員表達不滿。屆時,溫和反對派不但難以與死硬派爭奪激進派支持者,又流失大批中間選票,在競爭激烈的立法會選舉中,那怕只是流失一成選票,隨時也會議席不保。

忤逆民意恐遭「票債票償」

第三個考慮,是對立法會普選的關聯影響。按照人大決定的有關規定,只有在落實特首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的選舉才可以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也即是說,特首普選是立法會普選的先決條件。如果這次政改方案被否決,不但意味特首選舉將會原地踏步,立法會普選更加是遙遙無期。政黨希望藉立法會普選爭取更多議席的打算也將「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對於政黨內等待「上位」多年的第二梯隊來說,將會是一大挫折,也將會加劇政黨內部矛盾。

第四個考慮,是對經濟民生的影響。中央堅定推動特首普選,不單在於普選自身,更希望通過落實普選,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政制爭拗,彌合社會因政爭所造成的對立和衝突的裂口,讓全社會的精力可以重新投放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之上,鞏固香港的競爭優勢。中央是從宏觀的角度,從「一國兩制」發展的高度去看待政改,出發點完全是為了港人利益着想。如果反對派否決政改,中央的努力將會白費,香港也將繼續在政制泥沼中內耗,全港市民都成為輸家。

溫和反對派須與「死硬派」切割

第五個考慮,是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張曉明指出,在「一國兩制」下,任何政治力量都必須遵守「一國兩制」的規矩,都應當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責任,都需要與中央政府保持良好關係,搞對抗沒有出路。這次政改方案正是對所有從政人士的「試金石」,檢驗議員是否真心擁護基本法、擁護「一國兩制」。反對派議員不時提出要加強與中央溝通,建立互信。支持符合人大「8.31決定」的政改方案,正是建立良性互動的重要一步。

從張曉明提出的五個考慮可以看到,反對派否決政改,無論是對香港的前途和利益、對兩地關係的融合,還是對自身的發展,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講話中,將反對派分為兩類:一類是打着「民主」幌子、對抗中央管治,甚至勾結外部勢力的極少數「死硬派」,中央定對他們堅決鬥爭,把他們排除在特首普選之外;另一類是擁護「一國兩制」、關心國家發展和香港前途的大多數,中央希望與他們有更多溝通。溫和派人士是中央認為可以溝通、合作的對象。現在落實普選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溫和反對派人士應該拿出勇氣,與「死硬派」切割,對普選方案投下贊成票。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