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發布新聞數據,指去年下半年接連發生多宗地盤欠薪事件,受影響工人及二判超過2,000人,累計金額超過3億元。建造業工人「有汗出、無糧出」的情況時有發生,分判商遭拖欠工程費事件也間或出現,成為困擾建造業界的常見問題。
本地建造業付款文化的深層變革
筆者樂見經歷多年討論與諮詢的《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終於在下月正式實施。這是香港建造業改革的重要一步,意義不僅在於保障工人和分判商的收入,更標誌着本地建造業付款文化的深層變革。
新條例內容包括禁止將不公平付款條款寫進合約,並設立審裁機制,提供一個具約束力的中期付款爭議解決程序。只要主合約金額達500萬元或以上,如主合約被涵蓋,同一供應鏈的分包合約不論金額多少,均受新條例規管。這將有助各層分判商維持資金流,減少因一層拖一層而無法支付工資、材料費的情況。
當然,新條例並非完美無瑕,首先,其適用範圍主要集中於大型合約,並不涵蓋500萬元以下之小型工程及私人樓宇維修等。這意味着部分工人和分判商未必受惠於新條例。此外,新條例設立的審裁制度,亦必須具備透明度,政府有需要定期公開審裁數據和案例,讓業界及社會能夠掌握條例的實際影響與成效,從而繼續作出優化。
另一方面,條例實施勢必帶來行業適應期。不少承建商習慣以較長付款周期調節資金流,如今必須依法縮短付款期限,這可能令他們面對現金流壓力,特別在樓市調整、融資環境緊縮的當下,業界可能會面對更大的營運壓力,這一點是值得關注和必須正視的。新條例亦可能令承建商與分判商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張,過往合作講求信任與默契,如今法律條文介入,雙方或需更依賴法律手段解決糾紛,有可能加深彼此矛盾。
政府應協助業界適應新制度
《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作為改革起點固然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條例生效後,政府必須建立完善的監察與優化機制,定期檢討適用範圍,視乎實施情況,將條例逐步延伸至更多小型工程,並公布相關的數據,包括每年拖數金額、審裁數量及資料等,從而檢視條例的成效。此外,政府亦應協助業界適應新制度,如舉辦培訓工作坊,協助中小分判商認識法律權益等。
任何制度改革非一蹴而就。《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是香港建造業踏出的重要一步。條例實施以後,政府應持續與業界溝通,了解條例的果效和業界需要,進一步優化制度,提升行業水平,為香港的持續發展注入正能量。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