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中西薈萃的國際都會,正迎來鞏固人才庫的關鍵時刻。筆者樂見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積極措施,包括再度放寬本地專上院校非本地生收生比例至五成,顯示特區政府對引進人才的決心。然而,吸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條完整暢順的人才流動生態鏈——涵蓋教育、實習、就業、認證以至晉升——確保“引得進、留得住、走得出”。筆者認為要以短中長期的思維,制定層層遞進的人才部署策略。
短期:優化簽證安排便利青年與專才往來
一個多元化、可持續且國際化的人才庫,是香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開放的簽證制度是人才流動的第一環。隨著越來越多內地與海外大學生有意來港實習,不少本地機構亦樂於提供崗位。但現時針對內地在讀大學生的短期工作簽證安排仍未完善,若本地機構希望聘請內地就讀的大學生來港實習,往往需提交繁複文件,審批需時至少四星期,無疑是限制企業吸納短期人才的意欲。因此筆者建議可考慮在現有“來港受訓”簽證下增設綠色通道,便利暑期實習此類安排,將更有助吸引青年提早接觸香港的職場文化,增強日後長遠留港發展的意願。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各領域專才需頻繁往來參與短期活動。樂見政府自2022年“短期訪客計劃”推出以來已多次優化,惟過往業界曾有嘉賓因審批未及完成而無法來港出席活動,期望審批時間能再縮短。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大力推動AI公務應用,筆者建議可率先引入於此計劃,檢視並優化審批流程,讓這項良策更好地發揮其作用,讓人才往來體驗更順暢。
中期:推動職專教育完善跨境資歷互認
構建豐富的人才庫需要通才與專才並重,職專教育是香港發展的重要支柱。筆者樂見“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VPAS)延長試行兩年,並新增酒店及旅遊相關課程,對補充技術行業中端人才具積極作用。筆者建議待明年首批畢業生投身職場後持續追蹤其就業情況,並同時研究允許畢業生在全職工作時修讀兼讀制課程,鼓勵他們持續進修以培養更多元化的技能,亦有助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另一方面,要加快跨境資歷認證制度,避免人才因資歷認證壁壘難以規劃職業發展。自《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一試三證”以來,澳門已有40多個技能鑒定項目與內地互認,香港暫時僅有職訓局美容、美髮和香港建造學院三個工種職位,可參加“一試多證”。筆者認為,政府應加快步伐,盡快推出更多技術工種的高級課程,例如電工、升降機、船隻、飛機維修等,並把相關認證納入職訓局課程的畢業評核,讓學生一畢業即可同時獲取三地職業技能證書,更好地打通大灣區人才流動的“經脈”。
長期:發揮北都大學城教育優勢佈局未來人才高地
放眼未來,教育是人才發展的根本。香港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科研和教育實力享譽國際。筆者非常支持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並期待在明年公布的發展綱要。筆者期望工作組能吸引更多國際教育機構和院校來港“超前部署”開設據點,在海外留學環境不穩定的背景下,香港更要搶佔這關鍵時刻,主動出擊,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加速遊說、牽線搭橋,讓更多國際教育機構和知名院校來港設立據點。無論是以短期學術交流中心、非學位短期文憑課程的形式作為第一步,或是與本地院校長期聯合辦學、共建實驗室及研發中心等,都應積極歡迎他們在香港落戶。待北都大學城落成後,便可協助這些院校長遠進駐,持續吸引世界級人才匯聚香港,正是發揮我們“超級聯繫人”的功用所在。 總括而言,香港的人才生態已具厚實基礎,只要透過制度優化再加強部署,便能讓人才流動更暢順。從短期提升簽證效率、中期推進職專教育及資歷互認,到長期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形成層層遞進、互為呼應的策略,便能構建真正多元而具競爭力的人才庫。筆者相信,無論通才或專才,只要是人才,香港都應張開懷抱,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熱,為香港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原本刊於紫荊雜誌:https://bau.com.hk/web/article/1429929252811710464/web/content_142992925281171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