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對症下藥 提升專科門診服務(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近日通過了一項議員議案,促請特區政府制訂政策措施,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對此,本人是十分認同和支持的。

本人在二○一四至二○二○年間曾擔任醫院管理局成員,充分了解到市民對專科醫療服務需求殷切,公營醫療系統正面對日益沉重的壓力,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過長,以致不少病人未能及時獲得適切的治療,情況極不理想。

要有效應對上述困境,當然首先應該充分運用現有的各項社會資源,包括擴大公私營醫療協作計畫,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協助分流和照顧更多的專科病人。同時,當局應增撥資源,充實基層醫療體系中的專科服務。此外,有關方面應善用創新科技,加快發展遠程醫療,利用遙距診症服務可以事先為一些輕微病患者作診治,透過視像也可以為安老院提供專業意見及監察病情,並與外展服務配合,以減少病人到醫院或專科門診求診的需要。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宣布,醫管局將會多管齊下,包括增撥資源處理新症,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目標是在下一個年度(二○二三-二四)把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減少百分之二十。同時,政府會重整醫療體制,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在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

長遠改善醫療軟硬件

此外,當局將會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畫」,明年起,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而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將轉介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確診市民將獲安排家庭醫生及專職醫護團隊的治療服務,政府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我相信,這些措施既可以方便市民在社區就醫,並獲得更多的專科診症服務,也有助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相關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畫」日後應及時檢討並優化推廣。

不過,上述措施恐怕只能治標,在短、中期稍為紓緩一下目前的困境,本港醫療服務未能有效滿足市民需求,有關當局必須切實正視和解決。長遠而言,應該妥善規劃,並投放更多資源,改善醫療系統的軟、硬件設置,務求對症下藥,治標兼治本。

首先,政府除了全力推動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也應盡快規劃和落實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以配合北部都會區和其他新發展區的需求,前瞻性地妥善解決本港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問題。

同時,當局應設法持續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人手,除了增加本地大學醫學院的培訓學額,也應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的合資格專科醫生及護士來港執業。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