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如何達至善治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近日眾說紛紜的是,在完善選舉工程制度的會議圓滿結束後,香港如何達至善治呢?不少人認為,選舉制度完善或改變後,沒有反對派的立法會,就會變成一言堂;但筆者認為,完善選舉工程,其實是一個給大家回到「一國兩制」初心的契機。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而言,無論過去、現在及未來,要走向善治,最重要的就是認清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的局限,找到自己在國家中的獨特角色,發揮自己的長處,再配合國家發展,才能在國際形勢上鞏固自己的位置。

回到「一國兩制」初心

香港在回歸前後,一直是國家非常珍愛的地方,亦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香港作為國家對外的國際窗口,不少香港中、小企人才及打工仔,早於改革開放初期就回國投資生產,參與各項企業、房地產及法治建設等,它們都遍佈香港人的足迹。當年這批勤奮、不怕吃苦的香港人,帶着淳樸的愛國情懷及拼搏精神,累積的投資經驗與企業發展成果,為香港帶來不少機遇,亦為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行市場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

說白的,回歸前,香港最吸引人的地方,並非其政治制度,亦從來沒人說過香港政治制度見稱於世界。香港能令國家以「一國兩制」方式處理回歸問題,主要是香港的經濟優勢,包括低稅制及自由市場體制等,亦包括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文明及高效率的管理。在《基本法》內,處處都充分肯定香港優勢及其可取之處,包括保證香港繼續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50 年不變。而基本法第45 及68 條提及,可以給予香港在循序漸進及現實情况下,有機會進行政治制度改革,反映了中央對香港的關愛及信任,這些條文都不是英國人給予的。

所有政客都要「擦鞋」? 不會如此

有人說,在完善選舉制度的工程後,所有政客都要向政府「擦鞋」,筆者相信不會如此。香港是個多元社會,基本法的初心一向容許香港有多元聲音。議會亦容許反對聲音以鞭策政府施政,但香港一些反對派立法會議員錯誤判斷形勢,過分高估自己,偏離「一國兩制」的底線,以唯我獨尊的思維,拒絕任何中間或可行方案,不惜癱瘓香港害慘民生。反對派不懂遊戲規則,以為亂來就得,最終攬炒至什麼都沒有。

回到「一國兩制」的初心,在基本法的框架下發展,在法治文明的基礎上,好好發揮資本主義的優勢,配合國家發展藍圖並努力改善民生,方能達至善治。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