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大刀闊斧 覓地建屋(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本周結束,社會各界對着「點心紙」式十八個選項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唯一的共識,可能是香港長遠需要更多土地,以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及長遠發展這個「阿媽是女人」的論調。作為主導角色的特區政府,理應放眼長遠,秉持己見,敢作敢為,以大刀闊斧式的氣魄覓地建屋,用實際成效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勿重蹈議而不決覆轍

所謂香港缺乏土地,無疑是一個偽命題,目前香港僅有百分之七的土地用於住屋需要,有七成空置用地。開發哪些土地,如何開發,總會涉及不同團體的關注和訴求,總不能因為有異議而一刀切處理問題。政府應根據國際大都會的需要,構造長遠發展的藍圖和願景,必要的公眾諮詢是可以作為參考;但若受極端民意的左右,則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其實擺在政府面前的就有數個可行的方案。長遠而言,填海造地必不可少;短期則可依靠發展新界農地、放寬地積比率、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帶、加快舊公屋重建等多個建議。

過往一個半世紀,香港依靠填海造地七千多公頃;由一九八五年到二○○○年之間造地達三千公頃。但二○○○年以來,填海造地的面積僅有六百九十公頃,每年僅有四十多公頃,而同期的人口增長率則為百分之九。土地開發遠遠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相比之下,新加坡通過填海造地一點三萬公頃,未來還再增加一萬公頃。香港與新加坡的填海造地效率,可謂「蚊同牛蜱」。既然填海造地並非新鮮事物,因此絕對不能停留於「概念性選項」,而應早作籌劃。

公私合作 設高透明度機制

在短中期措施中,我們經民聯向政府建議,積極推動公私營合作開發新界土地資源,建立一個具高透明度的合作機制,並就發展棕地作出全面規劃,建立重置及合理賠償機制,減少收地的阻力。另一方面,政府應放寬市區地積比率,推動舊式大廈重建,釋放土地發展潛力;對於在市區內有重建潛力的公共屋邨,政府可盡快落實重建方案,提高地積比率,興建更多的單位已紓緩公屋輪候人數的壓力。

我們期待特首在下月的《施政報告》中,展示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和辦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以滿足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