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融資難 紓壓穩信心(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本港樓市在住宅市場以外,香港商業地產市道亦正面臨多重挑戰,寫字樓與商舖空置率持續偏高,息率上升拖累物業估值,銀行收緊信貸審批,令一眾發展商尤其是中小型地產商,融資難度大增。倘若部分企業若未能再融資渡過難關,恐對金融體系構成連鎖風險。面對當前挑戰,政府須嚴陣以待,妥善應對,以紓緩地產商融資壓力,穩定市場信心。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2024年私人寫字樓空置率升至16.3%,是自 1983 年後的新高。以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定位的九龍東,寫字樓空置率更徘徊於兩成水平,需求疲弱可見一斑。傳統行業對經濟前景持觀望態度,加上疫情徹底改變企業營運模式,在家遙距工作或混合工作模式漸成常態,辦公室需求相應減少,供應明顯過剩。雖然創科等新興產業逐漸興起,但整體需求仍未足以填補空缺。

空置率偏高經濟結構轉型

另一方面,零售市道未能重回疫情前的水平。中環、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四大核心購物區商舖空置率最近亦升至12.1%,並創近4年半新高,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港人於疫情後傾向外遊消費,加上網購浪潮衝擊下,本港實體零售業持續受壓。整體形勢顯示,香港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

融資困境業主兩難

市況低迷直接衝擊地產商融資,銀行收緊貸款審批,中小型地產商資金周轉尤其緊張。不少業主即使有意大幅度減租,亦憂慮若租金收入過低,租金未達貸款利息的既定比例,會觸發按揭協議的條款,銀行可據此要求追回部分貸款,資金鏈恐更見緊絀,無奈之下,盼以時間換空間,寧捱一時寒,待市況回暖,亦不敢輕言大幅減租。

金管局宜協調助短期紓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指出,金管局已設立專責小組,確保銀行不會因商業地產估值跌而 call loan (追收貸款),此舉有助穩定信心。筆者建議,金管局可進一步針對地產融資成立專門工作小組,與銀行及業界代表加強溝通,協助處理融資困難個案。在穩妥前提下促成協商,對積極協助的銀行,當局可提供適度監管彈性,提升銀行協助地產商再融資的誘因。

重新檢視供應策略

政府本年度暫停推出商業地皮,做法符合現況。中長期而言,政府需穩定商業地的供求,重新檢視供應策略與土地規劃,集中資源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並清晰表述土地供應時間表。筆者再次重申,「明日大嶼」計劃亦應馬上擱置,以釋除市場對商業地供應過剩之憂慮。

當局亦可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檢討現有部分商業用地的規劃,考慮將部分商業地改劃為住宅或混合用途,既紓緩房屋供應壓力,又提高土地效益;部分位置合適的地皮,亦可改為創科用途,配合新經濟發展。

新經濟注多元活力關鍵

治本之道仍有賴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政府宜從更宏觀層面思考,積極吸引新資金、培育新產業,為市場注入持續動力。

具體而言,可考慮透過稅務優惠、配對資助及公私營合作,鼓勵本地及海外資金投資本港初創企業,特別是在綠色科技、醫療創新、再工業化等具增長潛力的範疇,並加快推動數字經濟,支持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落地,吸引具規模的中外企業落戶,建立多元經濟支柱,重振寫字樓需求。

如何協助地產商渡過難關,同時防範動搖金融體系穩定,政府必須超前部署,防患未然。土地政策亦須審時度勢,避免供應過剩導致市場失衡。更關鍵的是,當局須由「守」轉「攻」,主動引領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為本港商業地產注入新動能,邁向新一輪發展。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