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求變迎挑戰 拚經濟惠民生開新局(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即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社會高度關注。香港正處於經濟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保持了出色增長勢頭;然而外圍環境不明朗、全球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強勁,香港應勇於開創新局,把握重大機遇。經民聯與筆者曾先後向行政長官提交對施政報告的建議書,經民聯的建議書以「固本求變迎挑戰 拚經惠民開新局」為主題,提出十二大範疇合共約118項建議,期望特區政府能以創新思維,抓緊機遇,為香港的未來發展開闢新路徑。

在全球政經局勢持續動盪下,特區政府須主動求變,化危為機,積極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應制訂具前瞻性的產業政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以「量體裁衣」方式吸引全球投資者,促進經濟多元化及高增值發展,並審時度勢落實基建,以提升經濟容量,鞏固復甦動力。

多方入手 深化舉措

為此,香港必須在多個領域尋求突破。我們認同特區政府早前透過《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向外界展示香港「開放、安全、穩定、高效」的營商優勢,期待特區政府進一步提供涵蓋土地、稅務、人才、資助等在內的「招商套餐」,吸引外資落戶。

在創新科技方面,特區政府應制定長遠發展策略,增加科研投放,並改革資助機制,促進研發中心營運「過河」,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並重點發展樂齡科技及制定《人工智能發展藍圖》。

在數字金融方面,特區政府應搶佔制高點,目標是建設全球穩定幣發行中心,並爭取中央支持,先行先試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醫療產業方面,則應善用香港在醫療、金融、創科、旅遊等領域的綜合優勢,大力發展生物科技醫療、製藥、醫療健康儀器、中醫藥等醫療相關產業,打造國際醫療健康產業樞紐。

在旅遊業方面,特區政府應進一步開拓旅遊市場,吸引高端過夜旅客,包括爭取舉辦國際級演唱會和賽事、將本地旗艦活動國際化、發展遊艇旅遊、會展產業等高端項目,以及結合本地特色活化夜經濟。也應與內地商討增加「個人遊」城市及免稅額度,並完善自駕遊配套。

多方融合 對接國家戰略

作為工程界代表,筆者深知業界正面對私人工程量減少的挑戰,促請特區政府在提速大型基建的同時,亦要加強引入市場力量,並確保中小型民生工程不受延誤,為業界注入活水。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引擎,其發展必須提速、提效。特區政府應推出投資北都區指定地區5年免稅優惠等破格誘因,吸引高新科技、綠色金融及高端製造業進駐。在基建方面,特區政府應加快推動西部深港鐵路、洪水橋物流中心等跨境設施,構建「雙循環」物流體系,並打造全球供應鏈服務集聚區。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繁榮的必由之路,特區政府應超前部署,盡快成立高層次統籌小組,主動向中央建言獻策,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同時,特區政府應加快落實《CEPA修訂協議二》,特別是「港資港法」、「港資港仲裁」等安排,進一步打開本港法律、工程等專業界別在大灣區的發展空間。經民聯早前倡議「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合作區」,涵蓋金融、建築、旅遊等領域,已獲國家商務部積極研究,促請特區政府全力跟進。

人才是第一資源,當前香港勞動力短缺,預計至2028年缺口或達18萬人,特區政府應致力構建安全、宜居、可持續的城市環境,設立高層次專責架構,從速統籌規劃人口、人力及人才政策。同時,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流、物流高效流通,積極與內地商討,在高鐵西九龍站口岸採用「兩地一檢」通關模式,方便各行各業跨境往來。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