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閒置地 增過渡房屋(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政府以新思維提出興建簡約公屋,惟造價及選址等問題廣泛引起社會關注。我認為,以260億的支出,幫助劏房戶及居住環境欠佳的居民盡快上樓,盡力縮短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是值得支持的。

過去3年,政府動用超過6000億元抗疫,包括先後向「防疫抗疫基金」注資逾2500億元、動用逾1000億元向全港市民先後派發5000元和1萬元消費券、以逾1000億元推出兩輪保就業計畫等。抗疫與解決房屋問題,同樣是重要的民生議題,能夠幫助水深火熱的市民,其價值與效益豈能單單用金錢衡量。既然政府能動用6000億元抗疫,為何不能動用260億元興建簡約公屋?

無可否認,簡約公屋的造價較高,如果單以成本作為考量,固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那麼為何政府這次不興建傳統公屋,明明知道會引發爭論仍捨易取難?

應充分解說退場時間表程序

正正因為傳統公屋興建需時,加上各種平整土地、基建、水電渠務工程等,動輒要花5年至10年時間才能竣工,因而才要興建造價較高的「簡約公屋」來應急。

至於公眾關注簡約公屋的退場時間表、程序及效益等問題,我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解說,與持份者保持溝通,以釋除大家的疑慮。

誠然,房屋問題受到萬家燈火關注,但是香港並非無地,只是過去一段長時間未能做到地盡其用。

正如今次興建簡約公屋的8個項目中,有6個選址本身的長遠規劃用途並不包括建屋,僅得啟德及小欖兩處涉及部分綜合發展區用地。這些土地並非今時今日才出現,如今天能夠決定暫借,為何過往不可?

空置校舍改建效益高

事實上,政府有大量閒置土地,單單是空置校舍已有超過200所,而且不少空置校舍尚未有特定土地用途,即使已有規劃,政府亦可透過改劃用途將校舍變身臨時房屋應急,特別是一些校舍本身鄰近市區,包括觀塘、油尖旺、沙田等等,這些校舍周邊已有成熟配套,如果用來興建簡約公屋,時間上亦有較大彈性,不一定只用5年,成本效益或會更高。

我期望政府能夠吸取今次經驗,日後推出大型建屋計畫或者項目,可以更好地與各持份者保持溝通,同時做好解說工作。

畢竟政府的初心都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幫助基層市民盡快入住適切居所,令有需要的人士盡快脫困。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