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財政資源 重建活力香港(盧偉國) – 評論文章 

香港飽受3年疫情困擾,終於守得雲開,兩地落實下周一全面恢復通關。隨着疫情減退,本地市道回升,消費氣氛甚佳,香港正走在復常路上,但復常並不會自動帶來經濟起飛,還需特區政府和各行各業加把勁。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期。今年是香港再出發之年,期待特區政府團結社會抓緊機遇,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善用財政資源,扶助各行各業加快復常,增強發展動能,向世界再度展現香港的動力和活力。

在新春期間,本人與經民聯朋友落區親自「扮財神」聆聽市民聲音,不少市民強烈希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能宣布派發消費券。當然,大家都明白到政府需要考慮收支平衡,但在復常關鍵時期,消費券對市民、企業的支撐都是重要的,不可以用簡單的加減數衡量對財政的影響。如果消費市道暢旺,會產生「乘數效應」,衍生幾倍的效益,政府稅收自會上升,亦符合「小財不出,大財不入」的民間智慧。至於設立20億元盛事基金,則可鼓勵和協助不同機構盡快復辦大型活動和舉辦新活動,以及舉辦更多旗艦會議展覽,並結合本地工商界力量,向國際社會重新推廣本港的經貿優勢,有系統地開展全年海外推廣活動,宣傳香港的機遇。

推動專業發展培育優秀人才

支持派消費券並不代表不重視整體發展和長遠政策。疫情下不少行業都面對經營困難和人才流失等問題,特區政府須對症下藥,紓解民困。同時,香港須發展高增值的經濟產業,一方面要吸引領軍人才、領軍企業來港,另一方面要完善本地經營環境,並加強本地人才培育,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重要機遇。

工程及建造業界曾經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復常是業界的最大願望。建議特區政府將防疫抗疫基金下「對工程、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的支援」的計劃恒常化,積極支持年輕人專業發展,以培育和保留人才。同時,政府須助力修補業界中小企資金鏈,支持業界採用創新建造技術及接受創科培訓,推動業界創新,也應繼續推行「綠色就業計劃」,培訓「綠色專才」,並加以優化及恒常化,推動香港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特區政府也應投放資源,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全速進行土地技術研究,發展綠化地帶和濕地緩衝區;加快發展相關棕地、在元朗和洪水橋興建多層工廈,同時增撥資源,全速推展各項鐵路基建,包括連接洪水橋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並加快落實《鐵路發展策略2014》的各項目,同時應考慮興建連接屯門和荃灣的鐵路。政府可推出專項債券,應付日後多項大型工程項目的開支,並就各項基建所需的人力資源做好規劃及分配,壓縮建造時間,做到基建興建提速提效。

支持企業把握灣區發展機遇

在協助工商專業界把握「內外循環」機遇方面,特區政府應擴大工商支援機構網絡,推動專業服務業界在灣區發展,以及向中央爭取擴大香港企業在內地發展的優惠政策。同時,香港應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探討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協助香港企業進軍境外經貿合作區等。

在發展創新科技、提速「新型工業化」方面,特區政府須加快規劃發展新田科技城和港深創科園,加快引入和培養更多創科人才;完善「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支援計劃; 落實「新型工業化」和完善配套措施;推動研發成果商品化;以及強化職專教育和培訓支援等。

總之,特區政府須秉持「應使則使,應幫則幫」的原則,加大投放資源,助力百業振興,推經濟,惠民生,重建活力香港。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