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大灣區概念 吸各地專才(龐朝輝)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下周三(19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外界普遍認為,報告將羅列其施政方針,以及本屆特區政府關注之問題。早在李家超參選宣布政綱時,已提到將會「以結果為目標」,在上任百日內為指定工作定出關鍵績效指標,以及承諾透過其督導公營房屋興建的工作組,提交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的工作建議。

疫後振經濟 市民最關心

相信在施政報告中,李家超會特別着重房屋政策及興建資助房屋的實際指標,而在抗疫後期經濟重新出發,如何振興本地經濟是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另外,本港人才流失問題愈見嚴重,政府如何透過人才策略吸引海外專才,以及如何利用大灣區發展機遇,增強本港競爭力及吸引力,亦將會是各行業普遍關注的焦點;至於民生問題,如何透過扶貧政策幫助弱勢社群及家庭、改善社會環境,以及設立18區關愛隊,透過地區社區組織聯繫市民、關顧市民福祉,亦將會是港人普遍關心、爭取民意支持的根本。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早前公布,李家超最新民意評分為53.5分,民意淨值為13%,創2018年8月以來特首民望淨值新高,為今屆特區政府注入強心針,將使其施政理念及策略較以往更容易得到立法會支持及推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提到「4點希望」,而居住環境及面積是港人最關注的議題之一。今屆政府特別設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和「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預期施政報告將會提出政府擬定的初步方案,相信當局現時最重要是善用土地資源、加強建造房屋能力,以及優化城市發展程序,好讓資助房屋建屋量能均衡滿足市民上樓需要,切實地、有目標地減低公屋輪候時間。

房屋「頭輕尾重」 多管齊下解困

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特區政府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在未來10年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由於建造需時,在首5年落成大約三分之一目標單位,顯然出現「頭輕尾重」現象,難以盡快解決公屋輪候問題,當局有需要考慮更多其他方法增加建屋量,例如考慮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發掘一些相對保育及教育價值較低的郊野公園土地,發展成住宅用地,先前有不同團體提議如水泉澳和大欖一帶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如能連接發展區域一起興建,有望可提供40公頃土地建屋;最近亦有團體提出採用「快熟棕地」,把一些現時沒有土地契約及用途的棕地更改土地用途,盡快興建住宅。

特區政府實在應多管齊下,除了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開展龍鼓灘及馬料水填海計劃,亦可探討以往行之有效的維港以外近岸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

至於公屋重建計劃,特區政府更應有全盤規劃,把一些樓齡過高、經專業人士判斷難以修葺的公屋,依時間表逐一重建,以不影響市民為本的策略,盡用地積比及以新式建築方法加快建屋,並利用屋邨內空地先興建流轉房屋,以原區安置形式推進重建,既可加快進度,亦可盡量減少居民(尤其是長者)搬遷的不便。

政商合力 構建良好環境聚人才

近年有港人選擇移民外地,吸引人才留港以及整體人口政策亦是特區政府必須關注的議題。人才政策是一個跨局、跨部門的議題,需要整個政府透過不同層面配合私人企業,一起構建有吸引力的環境,當局須主動向外國說好香港故事,以優惠移民策略吸引優才來港,完善其家人及子女在教育、住屋、生活配套,以提升吸引力,配合穩定政經局勢、良好營商環境和低稅政策,才能長遠滙聚人才。

事實上,本港各行業皆缺乏專才,除了要做好本地人才培訓和在職人員再培訓,提升各行業就業率,提供足夠上流階梯,就部分本地缺少的各領域專才,亦需要考慮全球招聘。大灣區概念除了做好內需,其輻射面在東南亞或一帶一路地區,必定造成極大吸引力,如香港能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以大灣區7,000萬人為後盾,足以為香港開拓更多大型企業,以其獨特地理及政制優勢,吸引其他地區的專才來港生活工作,應該是香港發展的大方向。

原文刊於: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375881/%E5%96%84%E7%94%A8%E5%A4%A7%E7%81%A3%E5%8D%80%E6%A6%82%E5%BF%B5%20%E5%90%B8%E5%90%84%E5%9C%B0%E5%B0%88%E6%89%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