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公共財政增經濟動力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最近,立法會圍繞「善用公共財政,加強香港經濟創意動力」展開辯論。作為一項基本的治港原則,不難獲得大家的認同,問題在於如何落實和推行。

政策方向明確清晰

香港近年在多項世界競爭力調查的排名均呈現跌勢。例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的二○一三年全球競爭力排名榜中,去年居榜首的香港跌至第三。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二○一三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亦指出,香港面對內地其他城市的競爭,優勢減弱,這些排名榜不約而同向香港人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香港坐擁逾七千億元財政儲備,社會上有聲音要求當局善用公共財政,以促進經濟發展。

問題是:如何善用公共財政,以加強香港經濟動力呢?我認為,大家應首先釐清一些概念:其一,政府對於促進經濟發展,應扮演甚麼角色。是作為投資者,直接增加公共財政的投放?還是作為推動者,制訂靈活而適切的政策措施,以激發市場的創意和活力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政府的長遠定位清晰、政策方向明確、營商環境公平,市場的創意和活力就可望正常發揮。

其二,即使我們擁有較充裕的財政儲備,也不能藥石亂投。例如,有議員建議,大幅增加教育、醫療服務和社會福利等政策組別的經常性開支,這值得商榷。一來,這些建議與刺激經濟活力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以史為鑑,政府和公營部門的不恰當膨脹易放難收,亦容易窒礙市場的發展空間。二來,這三方面的預算開支在二○一三/一四年度接近一千七百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的六成,與二○○七/○八年度相比,增幅更達五成。如果還要大幅增加,其他政策組別的開支勢必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必須體現政府的長遠承擔,若大幅增加這三方面的開支,其可持續性大有疑問。

從多渠道培育人才

對症下藥的做法是,特區政府應通過資源調配,確保在維持平衡預算的同時,制訂長遠的基建規劃及從教育和職業培訓等多渠道培育人才,以推動本地經濟多元發展。我在本年度首次立法會會議就「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動議議案,認為香港目前面對的社會經濟問題,包括經濟產業單一化、土地和房屋供應落後於社會需求等等,正是以往缺乏長遠規劃所造成的惡果。因此,特區政府必須在城市發展、人口政策、土地和房屋規劃、人才培育、產業政策、交通物流、綠色基建等,盡快制訂長遠而全面的規劃,並切實而有序地推行,確保香港可持續發展,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機遇。這議案亦獲得通過。

在制訂策略和投放資源的時候,政府的思維和決策也要有創意和靈活性,制訂一套平衡而有視野的產業政策,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進而從土地、稅務、資金、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帶頭推動本港具優勢及潛質的產業,以開拓經濟新領域。例如,政府應提供發展用地、稅務優惠等經濟誘因,吸引業界擴大科技基建投資,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擴展區域數據中心。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應給予企業研發資金兩倍至三倍扣稅,並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方便企業申請。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