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把握大灣區合作機遇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原定10 月14 日公布的本年度施政報告將押後,原因是本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就大家期盼的香港如何走出經濟困境,她梳理了一系列措施,要求中央考慮及支持,但涉及範圍廣泛,並非單一部委可以決定,她稍後將前往北京,與不同部委開會協調,目標是施政報告能包括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以提振本港經濟,恢復市民信心。我認為,以香港的現實情況,特首的決定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本港各行各業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各界須切實應對我們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特區政府一方面要為各界提供適切援助,撐企業,保就業,並支援失業人士;另一方面,更需要為「後疫情時代」復甦經濟積極部署,採取各項逆周期措施,以推動基建、提振經濟。

融入雙循環配合「十四五」規劃

政府必須多管齊下支援工商專業界,提升競爭力及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把握區域合作機遇,相關機遇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修訂與實施,以及「一帶一路」經濟體發展基建的大趨勢等。香港也必須積極把握國家經濟雙循環的機遇,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發揮香港的特殊作用。

然而,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一項跨境政策措施的出台,都離不開兩地政府部門和相關業界的來回協商和推動。例如,CEPA 《服務貿易協議》的最新修訂,就與工程建造業界息息相關。2018年4月底,我聯同謝偉銓議員致函國家住建部,建議進一步放寬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內地工程建設的限制,獲住建部回覆同意逐步放寬,並利用CEPA 機制實現。其後兩地相關部門繼續協商,我亦有參與工業貿易署與國家商務部的會談,反映業界意見。

專業界獲更優惠待遇開拓內地市場

2019年11月,相關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完成修訂並簽署,進一步開放服務業,讓香港企業與專業界別,以更優惠待遇開拓內地市場。例如,香港建築領域的專業人士可以在內地註冊執業的地域範圍,擴展至內地全境;其專業資質與資格互認亦放寬。修訂已經在本年6月1日起實施。

為了推動落實CEPA 的修訂協議,並協助香港建築工程業界了解修訂協議的開放措施及大灣區的新機遇,工貿署聯同發展局在6月30日舉辦了一場網上簡介會,由我擔任嘉賓主持,並邀請到前海管理局及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的代表參加,簡介香港業界在前海及橫琴的機遇,包括如何以簡單的備案方式,容許香港的專業人士及專業機構在當地發展業務。在7月15日,發展局也舉行了一場簡介會,向建築及工程業界發布便利相關企業和專業人士到粵港澳大灣區九市開業執業的新措施。

有關措施按《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管理暫行辦法》推出,容許屬香港特區政府的兩份名冊,即建築署建築及有關顧問公司遴選委員會、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及有關顧問公司遴選委員會名冊上的顧問公司,以及香港相關專業註冊管理局註冊的專業人士,透過備案方式取得內地對應的資歷,從而可以在大灣區內直接提供服務。

此外,在新措施下,香港的顧問公司可以在成功投得項目後,才按需要在大灣區市內開辦公司。新措施會先試行5 年,發展局會與廣東住建廳商討,盡快落實具體安排和細節。

內地建築工程市場如果能夠進一步向香港專業人士和企業開放,無疑將有助業界把握機遇,亦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及中小企謀求更多的歷練和機遇!當然,要實現這個願景,還需要兩地的相關政府部門和業界繼續攜手合作,落實配套政策措施。

助中小企和專業人才到大灣區發展

為此,本人早前向行政長官提交對《2020年施政報告》的建議,提出下列三項相關建議,包括促請特區政府設立基金,加強資助本地中小企和專業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創業,以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參與「國內大循環市場」;並設立「青年專業發展基金」,資助年輕人考取專業資格,鼓勵企業聘請這些年輕人;同時推展香港與內地的專業資格互認,協助香港青年專業人才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此外,特區政府應該與大灣區相關政府部門和業界合作,爭取在大灣區先行先試,讓港企獲得相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以及鼓勵兩地企業聯合競投國家級和跨國大型項目,有助拓展及深化區域合作,互惠共贏。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