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反對屏風樓還我通風口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一直以來,筆者不論在議會內外,都以推動建設一個更舒適和更宜居的社區環境為己任,尤其主力爭取降低臨海地皮的發展密度,還市民一個通爽暢達的海濱。聽到特首梁振英在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廣「親水文化」,建立屬於全港市民的維港海濱,更承諾要構建「健康環保宜居城市」,正當筆者雀躍萬分之際,當局卻建議在深水埗興華街西與深旺道交界「六號地盤」興建五幢屏風樓。屆時由西鐵南昌站至西九「四小龍」及海麗邨一帶,將會被延綿不斷的屏風樓群所遮擋,成為名副其實、滴「風」不漏的「屏風社區」。再加上南昌站上蓋日後落成的私人項目,屆時深水埗區,尤其內區街道本已嚴重的「熱島效應」,勢必更趨惡化。

「六號地盤」建屋鮮風全無

事實上,深水埗作為一個新舊並存的社區,居住密度擠逼、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早已是顯而易見。早於○九年中政府首次提出在上述「六號地盤」興建公屋群時,本人已指出,「西九四小龍」本身已是地區土地規劃失調的產物:四個私人屋苑緊靠在一起,發展密度已高得不合理;再加上四周被公共屋邨包圍,空氣流通不佳,毗鄰的六號地盤空地,就成了該區唯一的通風口。

該位置日後一旦被屏風樓遮擋,鮮風受阻,屆時附近一帶數以萬計的居民,就要忍受比現時更侷促、更混濁的空氣。

籲顧及海濱規劃發展

此舉實在不符合《施政報告》所承諾,政府在制定空氣質素政策時,答應「會以市民健康為大前提,通過環保、能源、運輸及規劃相關政策的配合……」筆者過去曾在不同場合建議當局改變六號地盤的規劃,例如改為興建一所千人大會堂,既可降低海濱發展密度,亦可解決深水埗區內社區會堂不足的情況,可謂一舉兩得,但建議一直未得到相關部門重視。

在維護可持續發展和確保原有社區環境舒適宜居的前提下,筆者認為政府覓地興建公屋無可厚非,但若見縫插針,完全漠視海濱規劃,變成飲鴆止渴,影響現有社區數以萬計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質素,這是筆者難以接受的。

相信落區走訪過深水埗的官員也會清楚,那種在炎炎夏日下要忍受室內三十五、六度高溫的苦況。隨便找一個住在深水埗區舊樓或舊型屋苑的街坊問問,就會知道受害於「熱島效應」者又豈止板間房居民?筆者希望再次呼籲政府,在增建公屋的同時,必須顧及規劃的合理性和舊區居民的福祉,不應漠視深水埗作為一個人煙高度稠密舊區的事實。當局也必須交出降低市區熱島效應及理順海濱規劃發展的藍圖,才能在住屋需求和城市規劃間取得平衡,從而真正提升深水埗區居民的生活環境。

(刊於  星島日報)